393暗流:非金石的结节(3 / 5)

加入书签

张张肤色各异、却同样写满智慧与故事的面庞。没有既定主题,风澈只是率先分享了自己在参合陂直面生死时,对生命无常与医者仁心的感悟,那超越文化界限的震撼。

    他的坦诚,似乎打开了一道缝隙。接着,那位曾在参议阁激烈争论的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他亦受邀前来),描述了他第一次目睹大乾医师不用放血、而是用纤细银针缓解病痛时的惊讶,以及他后来试图理解其中“气”之理论的困惑与兴趣。

    波斯老医师阿尔达希尔则用悠扬的语调,讲述了他如何在一次漫长的沙漠旅途中,于星空下感受到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启示,从而坚定了以医术驱散疾病(黑暗)的使命。

    一位始终沉默寡言的天竺佛教僧侣,此时缓缓开口,他并未宣讲高深佛法,只是平静地叙述了自己年轻时因目睹世间苦难而心生出家之念,以及如何在禅坐中体悟“慈悲”与“缘起”的真实含义。

    一位来自大秦的景教修士,则用生硬的汉语唱诵了一首赞美诗,那空灵而虔诚的旋律,让在场不少人动容。

    没有辩论,没有试图说服对方。只是倾听,倾听对方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安顿身心,如何在各自的信仰中找到力量与慰藉。篝火摇曳,将每个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仿佛象征着那些看似迥异,却同样源于对生命奥秘探寻的精神血脉,在此刻悄然连接。

    随后的日子里,这种基于倾听和体验的交流愈发深入。他们一起在晨曦中静坐,无论方式是佛陀的禅修、道家的守一还是景教的默祷;他们一起欣赏由波斯乐师演奏的缠绵乐曲,也观看大乾艺伎演绎的古典舞蹈;他们甚至尝试用不同的语言,共同吟唱一首关于月亮与思乡的古老歌谣。

    风澈敏锐地观察到,当抽象的教义化为具体的生命实践和情感体验时,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感在减弱。一位原本对佛教“空性”概念颇不以为然的希腊哲学家,在听完僧侣关于放下执著以解脱烦恼的切身经历后,若有所思地说道:“或许,你们的‘空’,与我们的‘理性超越情感’,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路径上,有某种奇妙的相似……”

    当然,差异依然鲜明,甚至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分歧依旧无法弥合。但重要的是,氛围变了。从最初的警惕与防御,变成了尊重与好奇。他们开始愿意承认并欣赏彼此的“不同”,并将其视为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多元面向,而非必须铲除的异端。

    第七折 金石之声:底线与共识

    然而,文明的交融从未只有温情脉脉的倾听与欣赏。就在静修营气氛日渐融洽之时,一场意外的风波,将那个最深层次、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关乎生命尊严与律法边界的“结节”——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一位来自北方草原部落的年轻贵族(他以随行学者身份参与),在一次私下交谈中,颇为自豪地提及其部族在处理严重罪犯或年老体衰者时,仍保留着“荣誉处决”或“自愿弃老”的传统,认为这是遵循自然法则、维护部落强盛的必要之举。

    此言一出,顿时在部分参与者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与不适。深受希腊哲学与人本主义影响的学者,认为这严重侵犯了个体生命权;大乾的儒生则强调“孝悌”为本,弃老尤为不可接受;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