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全球桑蚕共融图(续)(4 / 4)

加入书签

则把“丝路盐生桑”的幼苗放进了“全球混种桑苗”展示架,旁边标注着“中亚古丝路特有品种,耐盐碱,适应干旱”。

    苏尔玛在航海日记里又添了一页,上面写着:“从安第斯到撒马尔罕,从现代温室到古丝路的盐碱地,桑苗不仅是植物,更是文化的使者。它能在雪域扎根,能在沙漠结果,能让断了二十年的缫丝技艺重获新生——这就是‘丝路织星河’的力量,它让古丝路的桑韵重现,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桑丝上重逢。”

    这天晚上,卓玛收到了古丽娜发来的视频:村里的桑园里,“丝路盐生桑”已经长到了一人高,村民们正在采摘桑叶,缫丝棚里的缫丝车转个不停,阿卜杜则在给太阳能淡化设备做维护,视频的最后,古丽娜手里拿着一个新织的“卡什凯”丝绸小钱包,上面绣着“丝路连全球”的字样。

    卓玛把视频投影在展览馆的墙上,来参观的孩子们围着屏幕,指着视频里的桑园和缫丝棚,兴奋地问:“卓玛姐姐,撒马尔罕在哪里?我们能去那里看桑苗吗?”

    卓玛笑着点头:“当然能,以后我们会带着大家去全球的桑园看看,去安第斯看高原桑,去非洲看沙棘桑,去塔希提看雨林桑,去撒马尔罕看盐生桑——因为‘丝路织星河’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脚步,也不会停下。”

    展览馆的窗外,藏北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和展览馆里的桑丝展品一起,闪烁着温暖的光。卓玛知道,明年春天,他们会去撒马尔罕参加“丝路桑蚕文化节”;夏天,会去南美雨林探索桑蚕与雨林生态的共存;秋天,会去澳洲沙漠培育更耐旱的桑苗——只要桑苗还在生长,桑丝还在编织,这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就会永远闪耀,永远续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