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丝路茧语:三系混种桑的首茧传奇(4 / 5)
混纺扎染布”、“全球混种茧丝图鉴”,还有少年联盟制作的混种蚕丝小玩偶、香囊。周明远带着云锦坊的团队,提前去上海布置展位,苏尔玛、卡米拉、晓晓则带着展品,乘坐飞机前往中国。
当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苏尔玛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外婆,你看,那边有好多桑树!”卡米拉指着机场外的绿化带,里面种着几棵桑树,叶片翠绿。苏尔玛笑了:“不管到哪里,看到桑树,就像看到了家。”
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的展厅里,工坊的展位被布置得充满桑蚕文化气息——展位的背景是“全球桑蚕共融图”的复刻版,中间挂着“丝路共融”云锦披肩,旁边摆放着“三色混纺扎染布”和“全球混种茧丝图鉴”,展台上还放着三系混种桑的盆栽,叶片上挂着小小的标签,写着“安第斯云蜜桑+清迈金穗桑+肯尼亚红土桑”。
博览会开幕当天,工坊的展位就吸引了很多人。一位来自法国的丝绸设计师,指着“丝路共融”披肩,惊讶地说:“这蚕丝的颜色太特别了,而且织法融合了这么多文化元素,太不可思议了。”
苏尔玛向她介绍:“这是我们和中国的云锦坊、泰国的扎染匠人、肯尼亚的桑蚕匠人一起合作的成果,蚕丝来自三系混种桑,织法结合了安第斯织锦和中国云锦的技艺。”
周明远则向大家展示混种蚕丝的韧性——他拿起一缕蚕丝,轻轻拉了拉,丝被拉得很长,却没有断。“这种混种蚕丝的强度比普通蚕丝高30%,而且染色性好,很适合做高端丝绸产品。”
少年联盟的孩子们也成了展位的“小讲解员”。晓晓拿着“全球混种茧丝图鉴”,向参观者介绍各国的测试情况;卡米拉则教小朋友们用混种蚕丝的边角料,做小小的挂饰。很多家长都拿出手机,拍下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说要把这个跨洲协作的桑蚕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博览会的第三天,工坊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负责人,来到了展位,对他们的混种桑蚕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项目不仅保护了传统桑蚕技艺,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希望能把你们的模式推广到全世界,资助更多跨洲的桑蚕文化合作项目。”
负责人还邀请苏尔玛,在博览会的“传统手工艺论坛”上发言,分享工坊的故事。站在论坛的讲台上,苏尔玛手里拿着丈夫的老梭子,讲述了从培育混种桑苗,到解决缫丝难题,再到各国匠人协作的过程。“桑蚕文化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会场,“只要我们愿意分享、愿意协作,就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桑丝连接起全世界的人心。”
论坛结束后,很多人都围过来,有的想和工坊合作培育混种桑苗,有的想订购混种蚕丝的产品,还有的学校表示,想加入“桑蚕少年联盟”,让孩子们参与到桑蚕文化的传承中。
博览会闭幕时,工坊的“丝路共融”云锦披肩,获得了“最佳文化融合奖”;“全球混种茧丝图鉴”则被上海纺织博物馆收藏。负责人说:“这两件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手工艺产品,更是跨文化协作的见证,值得被永久收藏。”
从上海回到安第斯工坊时,迎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