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丝路织新章:全球桑蚕文化节纪事(4 / 6)

加入书签

落。”

    距离文化节还有十天时,少年联盟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巴西的混种桑苗出现了异常。

    卢卡斯通过视频连线,拿着叶片焦急地说:“晓晓,我们种的‘热带-高原混种苗’,最近叶片开始发黄,叶脉间还有褐色的斑点,跟上次安第斯工坊遇到的桑蚜不一样,喷了薄荷水也没用。”

    晓晓立刻把平板电脑架在温室里,让守苗爷爷和奥莉娅一起看。守苗爷爷眯着眼睛,仔细观察叶片:“不是虫害,像是土壤的问题。你们那边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是红褐色的,跟奥莉娅女士带来的‘红土桑’生长的土壤有点像,但更黏。”卢卡斯说着,拿起一把土壤展示给大家看。

    奥莉娅突然眼前一亮:“是土壤酸碱度的问题!巴西的红土偏酸性,而‘热带-高原混种苗’适合中性土壤,酸性太高会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导致叶片发黄。”

    “那该怎么办?”晓晓立刻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们马赛部落种‘红土桑’时,会在土壤里加草木灰来调节酸碱度。”奥莉娅说,“草木灰是碱性的,能中和酸性土壤,还能给桑苗补充钾元素。”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教授也通过视频加入了讨论:“我建议你们先测一下土壤的pH值,如果pH低于6.0,就按每亩地50公斤草木灰的量添加。另外,每周浇一次稀释的石灰水,也能慢慢调节土壤酸碱度。”

    晓晓把这些方法整理成“土壤调节指南”,发给卢卡斯,还特意加了备注:“每天记录土壤湿度和叶片变化,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晓晓每天都和卢卡斯视频,跟踪桑苗的情况。当看到卢卡斯发来的照片里,桑苗的新叶渐渐恢复绿色时,他兴奋地把平板电脑举到守苗爷爷面前:“爷爷你看!巴西的桑苗活过来了!我们还建立了‘全球桑苗土壤数据库’,把各国的土壤情况、调节方法都记下来了,以后其他国家种混种苗,就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了!”

    守苗爷爷摸着晓晓的头,眼里满是欣慰:“好啊,你们这些孩子,真是把桑蚕文化的根扎得越来越深了。当年我跟着你苏尔玛奶奶的丈夫学嫁接时,哪想到有一天,全世界的孩子能一起守护桑苗啊。”

    文化节的前一天,工坊周边的草原已经热闹起来。托马索带着联盟的工作人员,搭建起了白色的帐篷展区;妮娜带着二十位清迈匠人,把扎染用的染料、桑丝玩偶的材料一一摆进“热带桑蚕文化展区”;奥莉娅则和马赛部落的族人一起,用桑丝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大地之篮”,放在展区入口,篮子里装满了各国的桑苗叶片;守苗爷爷和苏尔玛则把“云蜜桑”“金穗桑”“红土桑”以及三系混种苗,按生长周期排列在“桑苗培育区”,旁边还放着嫁接工具和培育手册,方便游客体验。

    傍晚时分,韩轻舞带着最后一批嘉宾赶到——有来自日本的和服织锦匠人,有印度的桑丝纱丽设计师,还有法国的有机桑叶茶生产商。当日本匠人看到“全球桑蚕共融图”时,忍不住伸手触摸:“这织锦的技艺,既有安第斯的粗犷,又有东方的细腻,真是太了不起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