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加里曼丹藤丝共雨林(2 / 6)

加入书签

    小船穿行在卡普阿斯河的支流时,莱拉给大家翻看着外婆的老照片: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古丽娜坐在长屋的竹台上,手里握着藤编梭子,身后的雨林郁郁葱葱,女人们背着藤篮在桑园里采摘桑叶,孩子们在长屋下追逐犀鸟。“外婆说,二十年前,达雅克族的桑园围着长屋,每到藤编季,女人们都去雨林砍藤条,煮软后编织底胚,染好的桑丝在阳光下像雨林的青苔一样亮。”莱拉指着一张褪色的订单,“这是我外公当年和新加坡商人的订单,要织五块三米长的犀鸟图腾织锦,可惜外公去世后,这门手艺就快断了。”

    拉玛用生态检测仪分析着莱拉带来的腐殖土样,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但表层土流失严重,日照强度超过桑苗耐受的12小时/天。不过卡普阿斯河的水质好,用来灌溉没问题,只要做好遮阴,桑苗就能活。”

    莎菲娜则拿出自己的藤编样本,摊在小船的竹板上:“加里曼丹的黄藤最适合编底胚,煮软后韧性足,不容易断。我还带了槟城的藤条软化剂,能让藤条更易编织,还能防蛀。”

    小船抵达长屋附近的码头时,莱拉的哥哥阿里开着一辆旧摩托车来接他们。摩托车行驶在雨林的简易公路上,路两旁的树干上还留着砍伐的痕迹,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断木旁,树皮被藤须缠绕,叶子掉得只剩几片。“去年木材商来砍树,桑园的遮阴树全没了,叶子被晒得卷缩,后来又闹藤蛾灾,桑丝全被蛀了。”阿里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外婆每天都去桑园浇水,可太阳太毒,桑苗还是死了大半。”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达雅克族的长屋——木质结构的长屋架在木桩上,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趴在雨林边缘,长屋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竹凳上整理藤条,手指上缠着破旧的麻布,露出的指关节满是细小的伤疤,那就是古丽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藤编底胚,藤条松松垮垮地搭着,显然已经没力气编下去。

    “你们终于来了。”古丽娜放下藤条,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藤刺留下的硬茧,“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长屋延伸到卡普阿斯河边,现在只剩这几十株了。莱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古丽娜走进桑园。脚下的土壤因为没有遮阴,已经变得干燥,用铲子挖下去就能看到细小的裂痕,几株桑苗的叶片卷缩成筒状,轻轻一碰就掉,根部缠着杂乱的枯藤,藤须上还留着藤蛾的虫卵。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日照灼伤加藤蛾侵害,得先做遮阴,再改良桑苗品种,最后除虫。”

    拉玛立刻打开生态检测仪,在桑园里选了五个检测点:“日照强度达到6万勒克斯,桑苗需要的遮阴度至少50%。我们可以用雨林的露兜树叶做遮阴棚,既防晒,又能让雨水渗透,比塑料遮阴网环保。”

    当晚,支援队在长屋的竹台上召开会议,借着煤油灯的光,制定了“加里曼丹雨林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生态修复与桑苗改良:用黄藤编织固土网防止水土流失,搭建露兜树叶遮阴棚;守苗爷爷将本地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嫁接,培育“雨林耐晒蜜桑”,兼具耐晒和产丝能力;

&n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