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寒桑映霞染丝路(2 / 4)

加入书签

的绯红光晕。

    “这颜色太特别了!”南洋学徒忍不住惊呼,手指轻轻触碰面料,“像乌蒙山的晚霞映在蓝丝湖上。”阿琳将染好的面料放在阳光下暴晒,连续七日过去,面料颜色依旧鲜亮,没有丝毫褪色痕迹。更令人惊喜的是,用乳香胶处理后的面料,不仅防水性大幅提升,还带着淡淡的乳香气息。

    “我们就叫它‘霞染蓝’吧!”阿琳兴奋地提议,“既有蓝丝的莹润,又有晚霞的绚烂,还能耐晒防水,绝对能风靡非洲和欧洲市场。”卡鲁看着面料上独特的色泽,当即定下了首批订单:“我要订购一千匹霞染蓝面料,制作成非洲贵族喜爱的罩袍和头巾,用海上丝路运往桑给巴尔。”

    染料难题解决的同时,桑蚕学堂里的跨文化教学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小石头负责教授桑苗培育技术,他发现欧洲学徒对“温室控温”兴趣浓厚,便结合西域风车和波斯暖炉,设计了一款“双层通风温室”——外层用透明的羊肠膜覆盖采光,内层安装可调节的木质百叶窗,底部铺设桑枝炭加热层,通过风车带动空气流通,精准控制温湿度。

    “这样一来,即使在北欧的寒冬,也能培育出南洋的露桑苗。”小石头指着温室里长势喜人的桑苗,对欧洲学徒讲解道。来自威尼斯的少年卢奇奥听得入了迷,他拿出素描本快速勾勒温室结构,笔尖不停:“我要把这个设计带回欧洲,在威尼斯建立桑蚕培育基地,让蓝丝在亚平宁半岛生根发芽。”

    守苗爷爷则在传授嫁接技艺时,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学徒——来自美洲玛雅部落的少女伊莎贝拉。她带来了一种名为“木棉桑”的植物枝条,叶片肥厚,纤维坚韧,却无法直接嫁接在普通桑树上。“我们部落的木棉桑能抵抗干旱和虫害,若是能与贵联盟的桑苗结合,或许能在美洲的沙漠边缘种植。”伊莎贝拉用不太流利的西域话解释,手里紧紧攥着木棉桑枝条。

    守苗爷爷接过枝条仔细观察,发现木棉桑的木质部纹理与紫纹蜜桑差异极大,常规嫁接方法根本行不通。他带着小石头和伊莎贝拉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最终想到了“皮下接法”——用尖刀在紫纹蜜桑的树干上划开一道长切口,将削成楔形的木棉桑枝条嵌入皮下,再用浸过椰壳油的麻布紧紧缠绕,最后涂抹一层混合了桑枝炭和乳香胶的膏体。

    “这种接法能让两种桑枝的形成层充分接触,椰壳油保湿,桑枝炭杀菌,乳香胶则能促进愈合。”守苗爷爷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布满老茧的手指稳稳当当。半个月后,当木棉桑枝条抽出嫩绿的新叶,伊莎贝拉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神奇了!有了这种抗干旱的桑苗,我们部落就能种桑养蚕,再也不用受风沙之苦了。”

    风澈得知消息后,立刻决定支持伊莎贝拉在美洲建立桑蚕基地。他派了三位资深匠人随行,带上抗寒、抗潮、抗旱三类桑苗,以及改良后的缫丝机和染料配方。临行前,风澈将一幅蓝丝绣制的“丝路桑林图”送给伊莎贝拉:“这幅图上绣着乌蒙山的桑园、南洋的工坊、波斯的织机,带着它去美洲,让那里的人们知道,丝路的桑香能跨越山海。”

    伊莎贝拉接过绣品,郑重地贴在胸口:“我一定会让美洲的土地上长满桑苗,让蓝丝成为连接东西方与美洲的新纽带。”

    随着跨洲合作的不断深入,乌蒙山高山桑蚕联盟的名气越来越大,各地的奇珍异宝和独门技艺源源不断地汇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