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3 / 4)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来说,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驿递系统,那各地市舶司的商业消息也能快速传递,也对于内廷也是极大的加强。
——
二月二十六日。
苏泽在詹事府内,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使用海驿递送要情,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联络南洋诸国,搜罗南洋的情报。】
【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
【海驿的出现,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大扬大明国威,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留驻南洋二十年,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
【大明国祚+5】
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
想想也对,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常驻南洋二十年,这也太惨了。
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
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才让奏疏通过了。
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如此能屈能伸,情愿和内廷合作。
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
既然如此,干脆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
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驿路体系复杂,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
除了官驿之外,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
兵部下设车架司,负责军驿的事务。
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
还有各地镇守太监,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