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靠着别热施舍过活,你不亡国谁亡国?!(2 / 3)

加入书签

把火。

朝廷是需要让白银流通起来的,收钱的同时,也会发钱,不管是军饷还是别的什么,这一来一回,就让经济流通了。

只要能让经济流通,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这个经济流通并不长久。

由于张居正开启了银本位体系,老百姓交税就需要用铜钱去兑换白银。

而这时候,谁掌握更多的白银,谁就能决定定价权。

起初,国外有大量白银流入华夏的时候,这个兑换比例是很低的。

但商人的嗅觉很敏锐。

这其实与赈灾时,囤粮囤货的商人是一个道理。

商人赚钱的基本逻辑就是囤。

不管是粮食,还是其他什么。

当市面上没有别的粮食,他将所有粮食都囤积起来,成了最大的粮商的时候,那么,他就可以随意哄抬物价了。

历史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而白银的情况也是一样。

把粮食换成白银,一样行得通。

最后的结果都是哄抬物价,低买高卖,商人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白银是必需品,当那些‘商人’开始定价的时候,百姓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以前一千文就可以换到一两银的,现在要两千文,三千文。

这就意味着,他们变相的多交了几倍的税。

那毫无疑问,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破产之后会如何,这就不用多说了。

而像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

很简单,北宋时期,范仲淹已经给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说,皇佑二年,两浙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更为严重。

范仲淹一面让百姓囤粮,一面鼓励百姓举行赛龙舟比赛,刺激经济消费。

这时候,又让寺庙招募工人大兴土木,他自己也开始修建谷仓官舍,同样招募大量工人。

来比赛的人要吃饭,看比赛的人要吃饭,小商小贩也要吃饭,做工的人也要吃饭。

市场需求逐渐变大,粮食不够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开始上涨,到了每斗一百二十文,而范仲淹,就开始把粮食的价格提升到了一百八十文。

那些商人就像是闻到了腥味的猫一般,开始带着大量粮食进入杭州,想要多赚点钱。

但粮食一到,范仲淹就把粮价给降低。

商人肯定不乐意,大老远跑一趟,你斗傻子玩呢?

于是,他们就想收购范仲淹手中的粮食。

这时候就体现出范仲淹不开仓放粮赈灾的优势了。

他手上有粮,完全不慌,你搞垄断?没事,你要有那个本钱搞垄断才行。

他还可以继续打贸易战,一直降价,逼的那些商人没办法,只能平价把粮卖给百姓。

就这样,那一年的灾荒,全国都损失惨重,唯有杭州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而在这整个事件中。

范仲淹分别套用了以工代赈、经济流通与持续的市场流通。

就从范仲淹这个事件来看,反垄断其实很简单,不让他垄断就行了。

你囤任你屯,管你囤多少白银,多少粮食,只要市面上始终还有白银,或者粮食在,你就抬不起价来。

但华夏是个贫银国,朝廷没办法让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市场,但大明手工业足够发达,几乎便是世界手工业中心,巨量的贸易顺差,让巨量的白银流入华夏。

如果一直这样也还好,大明虽然贫银,但手工业足够发达,就能有源源不断的白银,便不会让经济崩溃,也不至于出现垄断。

但能一直这样吗?

很明显不可能。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