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1 / 2)
“比如我们镇现在搞乡村旅游,遇到土地流转、品牌包装、引流推广这些具体问题,课堂上讲的宏观政策好像使不上劲。”
“要是能多些成功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或者请来实操过的专家讲讲,可能……会更管用。”
他这话一说,旁边几个中年干部也忍不住微微点头,不过县领导的脸色有些不好看起来。
李仕山将所有人的目光尽收眼底,直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这位年轻人立刻回答道:“我叫洪均。”
“红军?”李仕山听到这个名字乐了,“这个名字很有革命色彩嘛。”
洪均连忙解释道:“洪水的洪,均匀的均。”
“哦~”李仕山点点头,笑着说道:“很有特色的名字,我记住你了。”
李仕山看似简单的和洪均聊了几句,但是其他人都明白意思。
那就是不准任何人因为今天洪均这番发言,去故意刁难他。
敢于说实话的年轻人,他当然也给予保护。
随后,李仕山又听了一堂理论课。
讲课的是位上了年纪的讲师,理论功底扎实,引经据典,但语调平缓,内容与十年前相比似乎并无太大不同。
上课的学员当然也知道市委书记的到来,虽然精神饱满,可是眼神却很是游离,压根就没有听进去。
党校转完之后,李仕山简单的和县领导班子吃了个午饭后,就立刻启程赶往下一个县。
坐在车里的李仕山,思索一番着调研党校的情况,突然开口道:“教材是旧的,例子是老的,方法是单一的。”
“下面的人觉得‘不解渴’,上面的人觉得‘已培训’。”
“福进,你说,这培训是训给谁看的?是训给工作,还是训给……记录看的?”
福进心中一凛,没敢接话。
李仕山拿起笔,在调研本上重重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形式主义”、“供需脱节”、“效能低下”。
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
没想到这次调研收获还挺大。
让他意外地捅破了干部培训这一层看似完好,实则早已落后于时代的“窗户纸”。
这不仅仅是党校系统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安江部分工作状态的缩影。
两天的调研时间一晃而过,就在李仕山调研完最后一个县,准备返回安江参加明天的常委会时,接到了市委办的电话。
“李书记,明天的常委会,因姚书记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