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辣椒的播种计划(3 / 4)
科(选拔神童)等,但与常科相比,其地位较低。
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特殊的制科,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不定期考试。
制科由皇帝临时设科,比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等,用以选拔特殊人才,及第者可直接授官。
考试流程则是有有生徒和乡贡两种:
所谓的生徒就是指中央官学:例如国子监、弘文馆等和地方官学的学生,经校内考试合格后直接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而乡贡则是指未入官学的士人,需通过州县选拔考试,称为“解试”,考试合格者将由由地方上解送至长安参加省试。
接下来就是整个科举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省试!!!
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年一次,通过者称为“及第”,进士科仅录取数人至数十人,丝毫不亚于后世的院士选拔难度。
通过省试后的及第进士还要经过吏部铨选,也就是及第者需通过吏部考核(身、言、书、判)方可授官。
考试特点
荐举遗风:考生需向权贵投递“行卷”,类似于后世的诗文作品、sci论文等,以博取声誉,社会名流的推荐对录取影响所占比重较大,就好比是后世的读博推荐信一般。
重诗赋才华:进士科因诗赋难度高,逐渐成为精英阶层的象征,形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讲完上面的考试相关的要求和内容,为了让大部分读者大大更好的区分唐朝贞观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区别,接下来我们从当时的读书人称谓来看一看。
贞观时期读书人的阶段称谓:未入仕阶段(唐代无“童生”一词,此称多见于明清)。
生徒:是指在官学就读的学生,享有直接参加省试的资格。(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特权都在彰显着自己独特。)
乡贡:通过州县解试的地方上的考生,会获荐送中央参加省试。
科举及第后会分成进士及第和明经及第:
进士及第:通过省试的考生,则会被分成甲第(一甲)、乙第(二甲)等,第一名会被称为“状头”,也就是后世常说的状元,(注:宋代开始才被称为“状元”)。
明经及第:通过明经科者,授官起点通常低于进士。
释褐是指及第者通过吏部铨选后会脱去布衣换成朝廷的官服,标志着从此正式进入官僚体系。
除开以上所说的不同称谓,贞观时期的读书人还有着一些特殊的称谓:
白衣或是布衣:是指未取得功名的平民士人。(和出师表的臣本布衣意思相差无几。)
举人:唐代的举人是指通过解试的乡贡(需要注意的是明清的“举人”是指通过省级考试的考生,与唐代的举人完全不相干)。
至于贞观科举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打破门阀垄断,科举为寒门士子提供上升通道,削弱魏晋以来的士族特权。
贞观科举与明清科举的区别在于唐代科举录取率极低(年均约30人),且无固定“秀才”“举人”等级,流程也是比较简单。】
看着云克激动的快要开始筛糠了,云二赶紧扶住他:“爷!别瞎激动!我只是这样说一说而已,您老快坐下喝口水顺顺气!”
不料云克一把揪住云二的衣领,语气坚决的说道:“二娃子!俺知道你打小就聪明!如今你更是当了官儿!
俺们云氏一族的族长位置俺现在就能召集全部的族人宣布你为新的族长!但俺只希望你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儿!
待会儿你成了俺们云氏一族的新族长后你就要担任起族长的担子,一定要让俺们云氏一族的后辈能够依靠你站起来!
你一定要帮帮族人们!让他们不再只能在地里刨食儿,要为他们找一条新的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