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母子平安,旧貌换新颜(3 / 4)

加入书签

雪白如云的羊毛。

幽州织造坊的规模在薛家掌舵下如同滚雪球般膨胀,对原料的需求几乎是无底洞。巨大的收购点遍布城郊,验毛、过秤、付银,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一车车刚刚剪下、未经处理的羊毛被送往工坊区,经过梳洗、纺线、织造等工序,最终变成厚实保暖的呢绒布匹。

这些布匹一部分供应朔方军需,更多的则通过薛家庞大的商业网络,水陆并进,远销大乾各地,甚至开始流向海外。

巨大的利润如同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哺着幽州,催生着酒肆、客栈、车马行、镖局、钱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街道两旁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展,伙计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铜钱的叮当声、银锭的碰撞声,是这座边城此刻最动听的乐章。

这是因羊毛而兴的商贸中心,是北疆从未有过的盛景。

城防军士盔明甲亮,在熙攘的人群中巡逻,目光锐利,维持着表面的秩序井然。

客商们脸上的风霜被兴奋和期待取代,步履匆匆却又目标明确。

整个城市如同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在苏慕白精心构建的规则下轰鸣运转,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然而,在这片喧嚣繁华的北城门内侧,一方开阔的空地却隔绝了尘嚣,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这里,便是英烈碑所在。

巨大的青石碑体已然矗立,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冷硬而厚重的光泽。

碑座宽厚,雕刻着象征守护的云纹与刀剑。

碑身正面,是苏慕白亲笔撰写、再由当世名匠精心镌刻的碑文,详述了朔方军数十年来戍守北疆、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尤其是紫荆关血战与顾廷烨率铁骑犁庭扫穴、野狐岭突围的惨烈功勋。碑文的结尾,“英魂永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力透石背,直刺人心。

此刻,碑前并不冷清。

几名府衙派出的老卒,正一丝不苟地用干净的布巾擦拭着碑座和碑体,拂去一夜风尘。

他们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擦拭着最珍贵的宝物,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碑前的地面上,早已堆积了不少祭品。

新鲜的瓜果散发着清香,点燃的线香袅袅升腾起青烟,醇香的美酒洒在冰冷的石板上,浸润着土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纸钱,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寄托着生者无尽的哀思。

三三两两的人影在碑前驻足。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伸出手,摩挲着碑文上某个熟悉的名字,浑浊的泪水无声滑落。

有年轻的妇人,牵着懵懂的孩童,指着碑上的名字低声诉说着什么,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也有身着戎装、刚刚换防下来的朔方军士兵,在碑前肃立,郑重地行着军礼,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时,充满了痛惜与坚定。

一个穿着打补丁旧衣的半大少年,独自跪在碑前角落的一个名字下方。

他小心翼翼地摆放好一个有些干瘪的苹果和一小碗粟米饭,点燃三支细细的香。

他没有哭,只是紧抿着嘴唇,眼神执拗地盯着那个名字,仿佛要将它刻进骨子里。

旁边清扫的老卒看到了,默默走过去,将自己带来的一小壶酒,轻轻倒了些在少年父亲的碑名前,然后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又继续他的擦拭工作。

肃穆、哀伤、怀念、感激、无声的誓言……种种情绪交织在这片被阳光照耀的空地上。

这里是繁华幽州最深沉的底色,是无数英魂用热血浇灌的基石。

每一次祭拜,每一次洒扫,都在无声地告诉这座城,告诉所有人,今日之安宁与富庶,从何而来。

它像一根无形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