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何雨水的婚礼(2 / 3)
> 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下面摆着张方桌,桌上搁着几个苹果,
还有一碟橘子味的硬糖,这在此时可都是稀罕物。
一大爷易中海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作为主婚人站在旁边,清了清嗓子:
“继祖、雨水,往后要互敬互爱,好好劳动,为家庭、为集体多做贡献!”
说完领着众人给毛主席像鞠了躬,刚直起身,秦京茹突然清了清嗓子,
领着刘春燕、闫解娣几个小姑娘唱起来:“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歌声脆生生的,何雨水跟着轻轻哼,眼眶又热了 ——
这歌声里没有旧时候的靡靡之音,全是对新生活的盼头。
秦淮茹抓着早就备好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往炕上撒,没敢说 “早生贵子”,
只念叨:“好好过日子,和和美美,互相帮衬着!”
满屋子暖意,街坊们瞅着那辆崭新的自行车,都啧啧叹:
“雨水这孩子命好,有个疼她的哥,婆家又宽裕!”
刘红燕从炕上捡起颗红枣,塞进何雨水嘴里,脆生生喊:“雨水姑,吃枣!甜着呢!”
一屋子人都笑了,连房梁上的灰尘都像是活泛了。
这时候中院早热闹开了。
刘家头几天就跟街坊打了招呼,各家都自愿腾出方桌板凳,
天刚蒙蒙亮就摆满了整个院子,跟摆阵势似的。
老槐树下,阎埠贵扒拉着手指头跟易中海算:“前院加外院十户,中院八户,
后院十二户,算上半大孩子,近百口子人!这顿吃下来可不老少,得精打细算!”
中午开席,十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大人孩子都能上桌,没人拘着。
刘继业带着刘敬国、刘爱国一群半大小子满院子窜,嗓子喊得透亮:“哎,
二大爷家的板凳再挪两张!麻利儿着!”
“西屋婶子,劳驾再借几个碗!不够使了!”
谁还特意搭灶台?刘家灶房蒸馒头下饺子,何家灶房炒菜做汤,
俩灶房的烟筒都冒着滚滚热气。
何雨柱系着蓝布围裙站在自家灶台前,手里颠着铁锅,火苗 “腾” 地窜起来,
映得他脸发亮:“薛姐,葱花生姜备好了没?赶紧递过来!”
“得嘞您呐!” 薛小凤手疾眼快递过瓷盘,何雨柱 “哗啦” 一声撒进锅里,
香味立刻飘出半条胡同。
前院刘家灶房里,秦淮茹正招呼妇女们:“饺子馅再拌拌!
少放酱油多搁油,街坊们就爱吃这口儿香的!”
菜刀 “笃笃笃” 的声响混着说笑,秦京茹在前院的吆喝时不时传过来:
“第一锅饺子出锅喽!谁来搭把手端一下!”
于丽在中院跟着喊:“菜要趁热上,凉了就没味儿了!”
院里的孩子闻着香味往灶房钻,被于丽笑着赶开:“去去去,等开席再吃!
先帮着摆筷子去,别在这儿捣乱!”
半大小子们嘻嘻哈哈撒丫子跑了,脚步声、笑闹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混着满院子的饭菜香,把墙上 “勤俭节约” 的标语都衬得暖烘烘的。
菜都是家常的,却管够:每桌一盘红烧肉,油汪汪的能照见人影,
还有炒青菜、萝卜丝、丸子汤,最实在的是两大锅饺子,刚煮好就端上桌,
热气腾腾的,咬一口满是菜香。
男人们端着粗瓷碗,喝着刘清儒备的散装白酒,聊厂里的机床、车间的趣事;
女人们边吃边唠家常,时不时给孩子夹个饺子;孩子们吃得满嘴是油,
放下碗就往院里跑,手里还攥着没舍得吃的糖块。
酒席散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