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回归的闫家兄弟(1 / 2)

加入书签

复职当天,杨伟华没去办公室,第一件事便是走进炼钢车间。

看着1974年引进的新设备旁积着薄灰,他眉头一皱,当即冲门口喊:

“麻利儿把技术员都叫来开会!”

会议室里,他敲着桌子说:“设备是厂子的根,咱们得对得起国家给的投入,

再这么糊弄下去,对得起身上这工服吗?”

这种务实作风,恰与当时“恢复生产秩序”的全国性号召不谋而合。

此时的杨伟华刚满五十八岁,这岁数在1976年的企业领导中并不算大——

后来统计,1980年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平均年龄都达63岁,66岁以上的占了四成多。

可常年的体力劳动让他膝盖积了病根,爬楼梯时得扶着扶手缓缓挪动,

每上一级都透着吃力。

没过多久,厂里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并成立了调查组,

专门清查文革期间的一些厂领导的规乱纪行为,

一查才知道李怀德这老小子不仅滥用职权、打压职工,

还偷偷侵占厂里的物资,连劳保手套、肥皂都往家里搬。

最后厂里下了通知:撤销其一切职务,开除厂籍!

消息传出来,职工们都拍着大腿叫好。

“他大爷的,这老小子总算栽了!”

老陈蹲在墙根儿抽烟,笑得眼角都皱成了褶,

“真是大快人心,看他以后还敢装大尾巴狼!”

刘清儒还在厂里混日子的当口,95号院大门口那对青石门墩前,

早早就聚着闫家几口人。

胡同里的风跟小刀子似的,凉飕飕往人脸上刮,几人却没一个挪窝的,

时不时就抻着脖子往胡同口张望,脖子都快抻成鹅脖子了。

揣着俩手的闫埠贵,脚后跟在冻硬的地上蹭来蹭去,蹭得土渣子直飞,

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胡同口的方向,嘴里还不停嘀咕:

“这火车咋还不准点?别是路上出啥岔子了吧?

要是误了点,回头进城的公交都不好等,那不得冻到猴年马月!”

五十五岁的杨瑞华,比起前两年更显老了,枯瘦的身躯裹在洗得发白的旧棉袄里,

跟挂在竹竿上的空布袋子似的,连衣服都撑不起。

这会儿她眼圈儿红通通的,跟刚哭过似的,时不时抬手用袖口蹭下眼角,

又赶紧往胡同口望,声音带着颤儿:“按理说早该到了,

解放信上明明白白写着晌午头准到,这都快过晌了,别是真出啥事儿了吧?”

今年三十七岁的闫解成,今儿没去打零工,也揣着俩手站在旁边,

见杨瑞华急得直搓手,手都快搓出火星子了,赶紧掏出烟给闫埠贵递了一根,

又劝道:“妈,您别着急啊!昨儿我还特意去胡同口邮局问了,

人家说坝上返城的知青今儿准到,板上钉钉的事儿!

说不定这会儿刚出火车站,正往这边赶呢!您瞅这胡同口,

刚过去个背着行李的,保不齐就是返城的知青,再等等,再等等!”

闫解娣站在太阳能照到又能避风的墙根儿下,怀里抱着一岁朵的儿子,

穿件簇新的碎花棉袄,领口镶着浅灰毛边,脸上气色红扑扑的,一看日子就过得舒坦。

她却冷着一张脸,跟谁欠了她二斤小米似的,时不时瞟一眼胡同口,

心里头老大不乐意——今儿是俩哥哥回城的日子,本来她不想瞧见她爸的那张脸,

可架不住她妈捎了好几回口信,不得不带着孩子过来一趟。

听见杨瑞华又叹气,闫解娣才勉强应一句:“妈,您别站风口,

冻着了回头又该咳嗽,遭那罪干啥?我二哥三哥要是到了,

进胡同口咱准能瞧见,您也别太着急,急也没用不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