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书声与秋实(4 / 5)
断:“先生!赵大哥的刀比张骞的节杖还亮!”
桑明川扒着窗棂往里瞧,见陈默正用竹篾修补《史记》,几个老秀才的山羊胡上落着墨星子,其中白胡子刘秀才突然拍案:“该把这铁火书声编进歌谣,让娃娃们传唱!”
铁匠铺的锤声突然变了调,老铁匠把烧红的刀坯按在水里,“滋啦”一声腾起白雾裹着铁腥味。
赵勇盯着刀身映出的自己,耳后字纸被汗水浸得半透:“师傅,这刀能刻字不?我想把‘汉’字刻刀柄上。”
二柱拉风箱的手顿了顿,风箱发出漏气似的嘶鸣。
远处田埂上,阿木正追着萤火虫跑,陶碗里的蝌蚪不知何时变成了小青蛙,“呱”地跳进稻丛,惊得稻穗上的露珠簌簌落。
桑明川深吸一口气,稻谷香混着铁火腥钻进鼻腔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细碎脚步声。
阿桃举着支狼毫笔跑过来,笔杆上还缠着她娘的红头绳:“桑大哥你看!我把‘汉’字写在萤火虫翅膀上啦!”
笔锋扫过他掌心时,墨汁在纹路上洇出个小小的“汉”。
远处传来张婶的吆喝:“吃饭喽!”
炊烟裹着蒸红薯的甜香爬上城墙,与铁匠铺的火星、学堂的灯光在暮色里织成张网,网住了满天星子。
前路的石板缝里已钻出嫩绿的草芽,桑明川想起陈默说要立的碑——碑顶该刻个铁犁,碑座得埋半截慕容恪的盔甲,正面“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要让赵勇用新打的凿子刻。
他仿佛看见十年后的景象:阿桃教孩子们在犁铧上写字,阿木赶着牛在试验田耕作,老铁匠的徒弟二柱正打一把刻着“汉”字的剪刀。
风过时,书声与铁火声搅在一起,竟比战鼓还让人安心。
当秋风卷着桂花香掠过田埂时,陈留县试验田翻涌着金浪,新试种的占城稻穗长盈尺,每粒谷子都胀得发亮,沉甸甸地把稻秆压成弓状。
苏远带着阿木娘、二柱媳妇等三十多个庄户收割,镰刀过处“沙沙“声里,混着阿木数谷粒的脆响:“娘!这穗有五十六粒!比老稻种多二十粒!“
他娘抬手抹汗,蓝布头巾沾着的稻花簌簌落在竹筐里,筐底已铺了层厚厚的谷糠。
“亩产足足多了两石!”
苏远举着稻穗往城里跑,草鞋泥点甩了一路,路过井台时被打水的张婶喊住:“慌啥?让我瞅瞅!“
他把稻穗往石磨上一搁,金黄谷粒立刻滚出三圈,张婶数着谷堆突然拍手:“老天!这抵得上三年好收成!“
苏远拨开人群冲进铁匠铺,铁砧上的火星惊得他打了个趔趄:“桑明川大哥!陈默先生!新稻种成了!“
唾沫星子溅在赵勇通红的刀坯上,腾起缕白烟。”
铁匠铺里铁火正旺,桑明川蹲在铁砧边看赵勇锻刀。
少年赤着膊,古铜色脊梁上汗珠滚成串,抡锤的胳膊鼓起结实的腱子肉,火星溅在他锁骨旧疤上,竟像没事人似的。
“淬火要准。“
桑明川突然按住他手腕,将烧红的刀坯往冷水里一浸,“滋啦“一声白雾腾起:“就像插秧得看准节气。“
赵勇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把淬好的刀坯搁在砧子上,突然听见院外响动,两人同时转头——苏远的草帽正挂在篱笆尖上。
“称过了?”
桑明川接过稻穗,指尖捻开谷壳,莹白米粒沾着草屑,他放在齿间一咬,“咔嚓“脆响惊飞了檐下燕子。
“水分刚好。“
他把稻穗递给凑过来的陈默,他的竹杖头还沾着田泥:“陈默先生,您瞅瞅这饱满度。“
陈默从袖中掏出油纸包着的老稻种对比,新谷粒竟比旧种大出半圈,他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真能多收两石?“
苏远拍着胸脯:“称了三遍!二柱用斗量的,一亩实收六石三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