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遥思故里炊烟起,何处归帆泊水滨(5 / 6)
,他万万没想到刘怀安竟查得如此彻底。最终,江南巡抚被押解回京受审,江南各州府的魏党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西北的清查同样进展顺利。延绥总兵曾是魏党首恶一手提拔的,他本想调集亲信部队抗命,却被手下副将抢先揭发——副将的父亲曾因当众反对延绥总兵克扣军饷,被其以“通敌”的罪名活活打死,这笔血海深仇他已记了三年。延绥总兵被擒后,西北军饷得以足额补发,士兵们拿到沉甸甸的饷银,欢呼雀跃,连日常操练的呐喊声都比往日响亮了数倍。消息传回京城,萧桓正在批阅江南赈灾的奏折,看到捷报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清查魏党的同时,萧桓也没忘记为蒙冤的忠良昭雪。他下旨命周伯衡牵头,联合大理寺、刑部整理谢渊、周铁、岳谦等忠良的冤案,将魏党构陷的罪证一一厘清,汇编成册昭告天下,还忠良一个清白。谢渊的幼子谢明被接入宫中抚养,萧桓亲自为他挑选学识渊博的太傅,闲暇时还会召他到养心殿,抚着他的头说:“你父亲是大吴的忠臣,以血谏言,以身殉国,你要像他一样,做个正直敢言、心系苍生的人。”谢明虽年仅八岁,却格外懂事,他捧着父亲的遗像,跪在萧桓面前,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陛下,我长大了要像父亲一样,为百姓做事,不让坏人再欺负大家。”萧桓扶起他,眼中泛起泪光——谢渊当年在狱中写下的最后一封谏疏,他至今藏在御案的暗格中,上面的字迹虽因狱中条件简陋而潦草,却字字泣血,句句皆是忧国忧民之语。
周铁的遗孀接到朝廷的抚恤令时,正在城郊为丈夫守墓,寒风吹乱了她的鬓发,却吹不散她眼中的悲戚。抚恤令上写着,朝廷不仅会补发周铁生前被克扣的俸禄,还会为他修建忠烈祠,供百姓祭拜缅怀。周夫人捧着抚恤令,跪在丈夫的墓碑前,泪水滴落在冰冷的石碑上,哽咽道:“夫君,你的冤屈终于昭雪了,陛下没有忘记你,百姓也没有忘记你!”岳谦的灵柩从边关运回京城那日,萧桓亲自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灵柩上覆盖着大吴的龙旗,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百姓自发站在路边,手持白幡为岳谦送行。有当年跟随岳谦戍边的老兵,抚着灵柩痛哭:“岳将军,你放心,魏党倒了,军饷发了,边关安稳了,你的血没有白流啊!”
忠烈祠的重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祠内供奉着谢渊、周铁、岳谦等数十位忠良的牌位,萧桓亲自为忠烈祠题写匾额——“丹心照汗青”,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尽显对忠良的敬重。落成之日,百姓纷纷前来祭拜,香火缭绕,纸钱纷飞,连空气中都带着肃穆庄重的气息。萧桓站在祠内,望着忠良的牌位,轻声道:“朕已为你们报仇雪恨,大吴的江山,定会越来越好,不辜负你们的忠肝义胆。”
魏党被彻底肃清后,朝堂终于恢复了清明气象。萧桓下旨整顿吏治,废除魏党设立的各项苛捐杂税,减免江南、西北等地受灾州县的赋税,还命户部拨出专款,用于修复因魏党贪墨而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早朝时,百官的奏疏不再是阿谀奉承的空话,而是关乎百姓生计、边关安稳的实事,朝堂之上,终于有了求真务实的风气。陈默升任户部尚书,他一上任便着手整顿国库,将魏党贪墨的银两悉数追回,还制定了严格的账目核查制度,确保每一笔国库银都用在实处,杜绝贪腐隐患。
蒙傲则被封为镇国将军,继续掌管禁军,他加强了宫城的守卫,淘汰了魏党安插的无能之辈,提拔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士,让禁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周伯衡则负责选拔新的官员,他摒弃了魏党时期任人唯亲的恶习,坚持“唯才是举”,许多有才能却因不愿依附魏党而被埋没的官员,终于得到了重用。刘怀安也被召回京城,担任吏部侍郎,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制定新的选官制度,从根源上杜绝贪腐与结党营私。
江南赈灾粮顺利运抵,刘怀安亲督发放,确保灾民人人有食。有灾民捧雪白馒头,泪落衣襟:“谢陛下,谢朝廷,我等终于有饭吃了!”捷报传京,萧桓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