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1章 赵老夫人的开解(2 / 4)
学究,怕是第一个要击节叫好,力主促成此事。”
路朝歌点头,这确实是朝堂上可能出现的反应,文官集团很吃这一套,虽然现在的大明文官集团和前楚的有所不同,但是好面子这事逃不开的。
“其次,”老夫人继续道,“大月氏国内,也非铁板一块。现任国王和其亲信派系,或是真心想借大明之力以自保强国,或是想借引入大明势力,来压制国内那些尾大不掉的保守贵族。推行汉学,设立官学,这教授之权、选拔之权,将来会落在谁手里?自然是亲近国王、或是通过此途径新晋的官员手中。这是一场借外力进行的内部权力洗牌。他们是在借我大明的‘势’,来整顿自家的‘山河’。
路朝歌吸了口气:“不错!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的是未来几十年的人才和官僚体系。若此事由他们主动推行,我们派去的先生看似只是教书匠,实则无形中成了他们国内权力博弈的一枚重要棋子,甚至可能成为未来亲明派势力的基石。”
“你看,你这不是想得很明白吗?”老夫人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至于第三……或许也是最深远的一层。他们或许是想通过文化上的趋同,真正将自己融入大明的朝贡体系乃至文化圈,换取长期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一旦大月氏贵族子弟皆习中原文化,科举出身,即便只是他们国内的仿科举,将来两国交流障碍大减,羁绊日深。届时,若外敌来犯,大月氏便可理直气壮地向求援,大明出兵护佑‘教化之地’、‘藩属之邦’,在道义上也更站得住脚。这比单纯的血盟和利益交换,要牢固得多。”
路朝歌缓缓站起身,在赵老夫人面前来回踱步,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沉吟片刻说道:“如此说来,这对大明,短期内看确实是好事。彰显文化优越,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施加深远影响,培育亲明势力,加固西部藩篱,甚至可能以此为样板,影响西域诸国……长远看,若操作得当,大月氏或可成为大明经略西域的坚实支点。”
“好处显而易见,否则你也不会只是‘纠结’,而非直接反对了。”老夫人话锋一转,“但你所虑的‘不安好心’,也并非空穴来风。这其中风险,同样巨大。”
路朝歌停下脚步,看向老夫人:“正是此理。我最担心的有几条。其一,恐养虎为患。我们送去的是诗书礼仪,但他们学会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农工技艺、治国方略、甚至兵法谋略,若他们有心探求,那些教书先生能完全防范吗?我们现在培养的是盟友,数十年后,会不会培养出一个精通我文明精髓、更具威胁的对手?”
“其二,文化反噬。推行中原化,必然遭遇其国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弹。若处理不当,恐引发内乱,甚至可能让那些敌视大明的势力趁机上台,届时我们派去的人反而成了人质,好事变坏事,彻底恶化两国关系。”
“其三,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点,”路朝歌眉头紧锁,“人心难测。大月氏王庭今日借我们的‘力’打压政敌,一旦目的达成,亲明派地位稳固之后,他们还会如此顺从吗?他们会不会过河拆桥,掀起排斥中原文化风潮,以清洗我们影响的名义来巩固权力?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甚至被倒打一耙。”
赵老夫人静静听完,缓缓道:“你所虑,皆是要害。所以,此事绝非简单的派几个先生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我大明的战略定力、执行智慧和长远布局的能力。”
她顿了顿,继续问道:“那以你之见,此事是该应,还是不该应?”
路朝歌沉思良久,目光逐渐变得坚定:“应!必须要应!这是阳谋,也是机遇。风险虽大,但收益更大,且若因惧怕风险而退缩,不仅会失去经营西域的良机,更会示弱于人,让周边藩国觉得我大明缺乏自信与魄力。”
“哦?”老夫人挑眉,“那风险如何规避?”
“不是规避,是管理。”路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