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赶集(2 / 3)

加入书签

看围观的越来越多,想买的却越来越少,干脆让大哥挑起编织筐,深入集市,找个临近羊汤馆的空地,继续叫卖。

片刻后,羊汤馆老板装了一大兜回去。

如是再三。

咸菜店、驴肉馆、拐角楼饭店……

等走到集市的一半,四个编织筐全卖光。

余阳就近找个理发店看看表,还不到下午两点。

随后揉揉饿了一天的肚子,低头数数筐子里的钱。

铺满火炕的豆苗,大约有6平方,撕扯成20x20cm不等的小方块,足足有150块。

一块卖两元,收入高达三百。

“这才刚开始啊!”

余阳开心之下,花十块钱,买了十个肉壮馍,打算一半现在吃,一半留到晚上吃。

不曾想,走了没几步,就被大哥一个人啃光。

“那啥,给我来50块钱的肉壮馍。”

“现做,要等会。”

等待的时候,余阳跑去买了几条扁担,顺便物色了十几个大号编织筐。

豆苗跟豆芽不一样。

豆芽乱糟糟的一团,丢筐里就行。

豆苗却不能压,必须分层放置,否则卖相不好。

有了这些大号编织筐,回去让大哥用竹片扎一些大小不一的篦子,从编织筐底部,按照豆苗高度,一层一层往上摞,等卖的时候,往外拿也方便。

第2章赶集

“最好再买点保鲜膜,至少咱要确保买家把豆苗放在地窖里,隔上三五天拿出来也能吃。”

可惜余阳闲逛许久,只找到了给棉花苗保暖的塑料膜。

但这东西有毒,不能保鲜食材。

“看来得凑空去趟县城。”

返回油炸肉壮馍的摊子,50个肉壮馍已经装进两个塑料兜。

余阳低头从筐子里数钱,“一块、两块、三块……”

刚数到42,旁边有人打招呼。

“三元,来赶集呐。”

三元是余阳的小名。

据说出生那天,有个大和尚来化缘,爷爷为了讨喜,给了对方三斤粮票和三块钱现钞。

大和尚喜上眉梢,直言娃娃与三有缘,赐名三缘。

爷爷闻言,瞅到递出去的三块钱,懂了,回头就把‘三元’给孙子当了小名。

在另一个时空,这个带有浓浓乡音的称呼,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外出上学、留在城市搞工程,逐渐成为一种回忆。

如今再次听闻,余阳忽然有点小心悸。

放下手里的毛票,扭头瞧一瞧。

赫然是自家亲叔,余老六。

“六叔啊,还没回去?”

“再逛逛,你那豆芽鼓捣的怎么样了?”

“还行,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把债还了。”

“真的假的?”

六叔说完,瞅到两大兜子肉壮馍,“咋买这么多?”

“为了泡发豆芽,请了俩技术员。”

余阳拍拍大哥的肩膀,“今天接风。”

“泡发豆芽,还要技术员?”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啥?”

“人才!”

“???”

“走了。”

余老六目送余阳离开,吧嗒一口旱烟卷,眼神有些迷离,嘀咕道:“泡豆芽,真那么赚钱?”

壮馍摊老板的媳妇正在和面,闻言抬起头,“你没看他那半筐子毛票?”

“以我多年经验,少说三百块。”

壮馍摊老板撅撅嘴。

旁边炸油条的老板,摇摇头,“我看到了,他卖的不是豆芽,是绿油油的豆苗,俩手巴掌那么大,卖两块钱,啧啧,这一天少说赚了上千。”

“好家伙!”

壮馍摊夫妇异口同声。

余老六瞬间瞪圆了双眼。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