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2 / 6)
但事情会做的更加顺利。
刘承宗之所以对这事瞻前顾后,主要原因其实就一个。
他没那么多储备官员。
其实这事,最高兴的人是刘老爷。
一般来说,一个县要想正常运转,理应有十至十五名官员,其中六位流官由吏部铨选,余下不入流的吏员则由地方任命。
而在元帅府统治的陕西,很多县仅有知县一人。
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更不正常的是,刘承宗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不是尽快开科举,而是从军队里选一些负伤或立功的士兵和低级军官,调到地方做佐官。
当然这在元帅府又是正常的,他们有着极其庞大的军人群体,某种程度上解决好军人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社会的问题。
但在刘老爷看来,这种情况难以持续,而且也太离经叛道。
他早就想好好跟刘狮子谈一下这个问题。
可偏偏,没有合适的契机。
刘老爷想要的合适机会,是那些军官转任地方官僚,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就这样的问题,跟刘狮子去谈。
可无奈,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方面刘承宗的军官群体,素质高是事实。
这是有传统的,拥有完善卫所制度的大明,武官对文武双全的追求,本就已成风气。
像左良玉那种文化程度较低的武将,才是个例。
而刘承宗对文化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风气。
另一方面,目前的陕西,对官员素质要求也确实不高。
一个县几千上万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军队,出身军队的官员,反而能在这样的地方更好地平衡军民事宜。
反倒是如今,准噶尔和火落赤,这两家元帅府最大的地方贵族,要求刘承宗实现派遣官员帮他们治理地方的诺言,让刘狮子必须开科举了。
刘承宗一直以来不愿开科举的原因也很简单,他需要时间。
时间能证明他的德行,也能在地方安插更多出身军队的自己人,以免大批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才,跳出来反对他。
现在,刘狮子同意进行科举,也并不是他被逼得没招儿了。
而是元帅府随着岭东大战的取胜,林蔚负责的通政司第一时间将破伪帝、焚旧京的消息加以刊印,通传西北移书各县,使刘承宗声名大震。
&n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