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腹背(2 / 6)

加入书签

    虽然叫倭缎,但其实面料既不倭,也不缎,一来是倭国没这工艺,二来它是一种起绒织物。

    它其实是传统的天鹅绒。

    之所以叫倭缎,是其最早作为奢侈布料,经由倭国与海上倭寇流入漳、泉一带,后来经过国产化制作改良,成为漳绒,也就是天鹅绒。

    天鹅绒其中的一种制作工艺,在江宁织造府演化为后来的石青倭缎。

    料子用的是蜀丝,大规模织造于南京和苏州,其工艺是多层结构,先染后织,织造时用短棉绒夹藏在经线里,织几寸就加以刮磨,使绒面极亮。

    因其看起来复杂奢华,在中原短暂流行过一段时间。

    随后织造业巨贾就发现这种面料,不实用。

    在阶层简单、制造能力差的社会环境,会让价值虚高的制造奢侈品存在肥沃土壤。

    而在阶层复杂、制造能力强的社会,就会让这种土壤变得贫瘠。

    懂行儿的人多了,参与制造的人多了,有文化传播能力的人多了,掌握基本财富的人多了。

    只要这些人普遍认为这样东西不好,那么它虚高的价值很快就会受到舆论影响。

    织造复杂、成本高昂、外观奢侈的石青倭缎,就在几十年前面临这样的困境。

    万历年间白银大量流入,百物俱贱,这种好面料寻常百姓也买得起,买不起做整件衣裳,也能买一小块,作为衣料镶边。

    要么做帽子、要么做领子。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作为帽子,它容易积灰;做为领子呢,它又一磨就变形。

    大家都对它很嫌弃,以至于后来富有的商贾和官员也不喜欢它了。

    高昂的价格,不断下跌,跌到后来国内没办法卖了,就走北口,卖北虏。

    大量倭缎作为奢侈品,流入蒙古、后金等地,深受贵族喜爱。

    这种习惯形成传统,逐渐成为定例,黄台吉管的也多,贵族以下不准穿缎子衣裳,只让穿价格仅有十分之一的佛头青布所做衣裳。

    而佛头青布,野人女真诸部皆有织造,这相当于后金掌握了产地。

    就比如最近黄台吉一直在发兵到东海女真的呼尔哈、瓦尔喀诸部去抢财货掠人畜,抢回的佛头青布数量比貂皮还多。

    王帐大车里的黄台吉被巨大的压力笼罩,面色铁青。

    他甚至说不清楚,巨大压力的来源,就好像崇祯的财政状况一样。

    并不是帝国财政赤字的缺口就真大到离谱了,而是不论如何拆东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