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9章 话剧开始(4 / 5)

加入书签

”,仿佛刚从风雪弥漫的山道跋涉而来。

他没有急着开口,只是缓缓抬起拐杖,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轻轻拂去杖头沾着的“雪粒”,指尖在冰凉的木头上停顿片刻,像是在感受这乱世的寒意;随后抬头望向远方被“夜色”笼罩的山路,眉头微蹙,眼神里没有半分疲惫,反而透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那是历经沧桑后,对文脉传承的坚守。仅仅这两个动作,便将一位在乱世中护书的老者形象立得真切,剧场内瞬间鸦雀无声,连观众翻动节目册的细微声响都消失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生怕惊扰了这跨越时空的场景。

“周先生,前面的山路更陡了,积雪也厚,要不咱们歇会儿吧?”随着一声略带沙哑的呼喊,姜柏宸饰演的沈知远抱着深褐色的典籍木箱从舞台左侧登场。他的步伐轻缓却沉稳,每一步落下都带着刻意控制的沉重感,素色长衫的下摆随着起落轻轻摆动,衣摆边缘还沾着些许“泥点”与“草屑”,那是道具组用特殊颜料调配的旧痕,精准模拟出长途跋涉的艰辛。他怀里的木箱用粗麻绳捆得紧实,绳结处还系着一小块褪色的红布,箱角贴着几张泛黄的封条,上面“北平图书馆藏书”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清晰可辨,连封条边缘的卷边都做得栩栩如生。

走到周敬之身边时,他先是侧耳听了听“山间”的风声(舞台音效组模拟的自然声),才轻轻将木箱放在铺着干草的地面上——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箱里的典籍,指尖在箱盖上轻轻碰了碰,确认稳妥后,才抬手帮周敬之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指腹轻轻抚平长衫上的褶皱,语气里满是敬重:“先生,您年岁大了,别硬撑着。咱们走慢些,哪怕多走几天,总能把典籍送到安全地方的。”

周敬之抬手拍了拍沈知远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单薄的长衫传递过去,目光落在木箱上,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知远啊,这些典籍比我的命还重。当年北平沦陷,日军闯进图书馆时,我眼睁睁看着他们烧毁藏书,却无能为力——如今这剩下的几百册,说什么也不能再丢了。”他伸手轻轻抚摸木箱的木纹,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指甲盖里还沾着些许“尘土”,“你看这箱子里的《永乐大典》,是万历年间的刻本,纸页都泛着陈墨的香;还有那套《四库全书》抄本,多少学者耗了半生心血才完成——咱们护的不是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脉,是后人能触摸到的历史啊。”

沈知远重重点头,喉结轻轻滚动,弯腰将木箱重新抱起时,手臂肌肉微微绷紧,却依旧保持着平稳,生怕震动到箱内的典籍:“先生放心,只要我沈知远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典籍受损。从北平出发时,我对着图书馆的匾额发过誓,要么带着典籍安全抵达,要么就跟典籍一起留在路上。”两人相视一眼,没有多余的话语,却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决心——周敬之眼神里的期许与嘱托,像长辈对晚辈的托付;沈知远眼底的坚定与担当,似朝阳般耀眼,在聚光灯下交织成一股暖流,将“决定西迁”的核心信念传递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白露紧紧攥着节目册的边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指腹将纸页捏出细微的褶皱。她太清楚,为了这一眼里的情绪层次,姜柏宸在排练时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了十几个夜晚——从眼神的温度到嘴角的弧度,从呼吸的频率到手指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到极致,甚至特意请教陈导明老师,学习如何用眼神传递复杂的情感。

剧情推进至“雨夜护书”场景时,舞台上方突然垂下细密的“雨丝”,那是用透明丝线与水珠灯组成的特效,在蓝色聚光灯的笼罩下,泛着清冷的光泽,瞬间营造出阴冷潮湿的山间雨夜氛围。“雨”越下越大,打在“岩石”道具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沈知远抱着木箱蜷缩在一块“岩石”旁,将自己的长衫下摆掀起,紧紧裹住木箱的缝隙,左手托着箱底,右手按压着长衫,生怕雨水渗进箱内。

周敬之坐在他身边,用拐杖将一块油布往他那边推了推,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