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35章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1 / 7)

加入书签

    深秋的临川县,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收割后特有的干爽气息。

    几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没有惊动县界迎接的官员,悄无声息地驶下高速,沿着新修葺一新的省道,直奔县委大院。

    郑仪坐在中间一辆车的后座,目光平静地掠过车窗外的景象。

    与半年前相比,临川县城的边缘地带确实有了显着变化。

    大片曾经杂乱的城乡结合部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初见雏形的标准化厂房和整齐划一的安置小区骨架。

    巨大的广告牌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川新城”等字样格外醒目。

    这些都是市里城投集团二期规划向县区延伸的成果,也是他此行需要实地检验的重点。

    但郑仪此行的目的,远不止察看项目进度这么简单。

    郑浩那个关于“基层生态”的提醒,他一直放在心里。

    明州市区的改革虽有阻力,但在他亲自坐镇和强势推动下,毕竟占据了政治高地,又有相对规范的制度环境和舆论监督,局面还算可控。

    可县一级,尤其是像临川这样相对偏远的县,情况就复杂得多。

    “山高皇帝远”,人情网密布,监督相对薄弱,很多政策到了这里,容易变形走样。

    之前碍于稳定大局和集中精力处理市里更紧迫的事务,他对县区一级的人事和治理问题,采取了相对稳健的策略,主要以支持配合经济发展为主。

    但现在,市里的局面已经基本稳住,“新明州建设”也打开了局面。

    是时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着手解决那些更深层次、也更顽固的问题了。

    尤其是人事问题。

    吏治,是根本。

    基层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落实。

    县委书记刘航在临川经营多年,盘根错节。

    虽然表面上一贯配合市里工作,但郑仪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临川的官场风气并不算清明,刘航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那个被郑浩侧面反映、由刘航小姨子把持的残联,就是一面镜子。

    这次来临川,他要亲自看一看,听一听。

    车队驶入县委大院。

    县委书记刘航率领四大班子主要成员,早已在办公楼前等候。

    刘航今年四十八岁,正值年富力强。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