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一次团队合作与猪队友(4 / 5)
能不太合理,没有充分挥你的优势。”
林小圈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和周博瀚讨论过了,我们依然认为安全的沙盒很重要,但限于时间,这次项目我们先采用一个简易方案保证基本功能。
我们希望你能够挥你的理论特长,帮我们设计和优化核心判题算法,并且设计一套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用例,包括各种边界条件、极端输入和性能测试。
这部分是系统的‘大脑’,至关重要,我们俩都不如你擅长。”
周博瀚也难得地放低了姿态,补充道:“对,判题逻辑的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决定系统好坏。
这部分交给你,我们更放心。”
陈飞紧绷的脸色,在听到这番话后,慢慢缓和了下来。
他推了推眼镜,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个新提议。
最终,他点了点头,声音虽然还是不高,但已经没有昨天的激动:“可以。
我会负责算法和测试部分。
相关的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我会尽快给出。”
破冰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小组的氛围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
沟通变得频繁且更有针对性。
他们建立了一个详细的任务看板,明确每个人当前的任务、阻塞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每日站会虽然简短,但确保了信息同步。
周博瀚专注于架构整合和接口联调。
林小圈负责具体功能的实现和bug修复。
而陈飞,则展现出了他理论扎实的巨大优势。
他设计了几套针对不同算法题目的判题策略,考虑了时间、空间复杂度的权衡;他编写的测试用例极其刁钻,挖出了林小圈代码里好几个隐藏很深的边界条件bug;他甚至对数据库的索引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提升了查询效率。
虽然过程中仍有小的摩擦和分歧,比如对某个api设计的不同看法,或者对某个测试用例必要性的争论,但都在有效的沟通和相互妥协下快解决了。
他们学会了在群里a对方,学会了使用更清晰的git提交信息,学会了在争论时拿出数据和逻辑,而不是情绪。
最后四十八小时,三个人几乎泡在活动室里,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饿了就点外卖。
咖啡杯和能量饮料罐堆满了角落。
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解决问题后的短暂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当他们在截止时间前最后一个小时,最终将代码合并、并通过了所有核心测试用例时,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长长舒了一口气,彼此对望,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最终提交的项目,虽然距离“完美”
还差得很远,沙盒也只是基础版本,但核心功能完整,判题准确,性能也达到了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交了一份清晰的项目文档、分工说明和贡献评估。
雷铭在评审后,只给了他们小组一个“良好”
的评价,并在评语中写道:“技术实现尚可,初期协作混乱,后期有所改善。
记住,团队项目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个人有多强,而在于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强。”
这个评价很中肯,三人也都心服口服。
项目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林小圈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早上,他神清气爽地起床,吃早饭时,顾无双笑着问:“项目结束了?看你这脸色,结果是好的?”
“嗯!”
林小圈用力点头,咬了一口包子,“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总算完成了。
而且……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技术上的。”
他回想起这几周的混乱、争吵、妥协、再到最后的协同奋战,心中感慨万千。
他明白了,真正的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在摩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