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过泾河赶集置货 飞来燕在家临产(1 / 2)

加入书签

没多大时间,李仁和张善就到了,大家都到齐了,一共八人的队伍,去向泾河。

李仁回头看着一帮人,问张良道:“张良,这么多的人,一船能坐得下吗?弄不好得过两次河吧,平常没有这么多的人坐船吧?”

张良答道:“没事,当年解放军过河,为了安全,一次也坐了二十个人,现在才是那时候一半的人,没啥问题。”

“当年你年轻,是个小伙子,现在,都成了半大老头了,还能跟年轻时相比?”李义调侃道。

“年轻时,哪真是不知道困乏,现在力气确实不如年轻时候了,不过,现在是有经验,力气够用,干啥活绝对不输给年轻人。”张良还是一副不服老的气势。

几个人听了,你一言,我一语,都夸赞张良能干。笑声撒了一路,走路的步子,也都快了。

张善笑着说道:“张良很能干那不用说,我看是他娶了个好媳妇,干活有心劲。你看咱们一行人,唯独张良出门,人家穿着新衣服,你们谁家媳妇,能这样关心过自己的男人?谁有这样贴心。”张善的一句话,说得大家都没了声,大家心里都默认了。在这个贫穷的年代,穿件新衣服,都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虽然说一家之主是一家的门面,可他们连装扮这个门面的钱

都没有。在这日子清贫的岁月里,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一家人能填饱肚子就行,其它奢求都没有。

真是: 日子清贫没有钱,节衣缩食成习惯。

偶然有人新衣穿,大家羡慕说半天。

入沟后,泾河的流水声,迅速传入每个人的耳朵。他们一行人,都去过泾河,听过河水声,都觉得很平常,没有任何异样。只有张良听出了差异,那轰隆的流水声,比以往更加浑厚,流水声和回音产生了共振,震荡着山沟,冲击着每个人的耳鼓,平常没有这么大的振动。

张良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上游下雨,泾河肯定涨水了,就是不知道水能涨多高?一帮人兴致很高,又是去安排夏收的事,他不能因水涨扫了大家的兴,他没有说什么,觉得看看河水再说,便领着人们走向河边。到了河边,张良看到,被拴在河边的船,比前日,高出河岸许多。

涨水就意味着水流量大,水流加急,过河的危险系数增加。他们几个人,不经常来河边,也没看出什么,就连李义也一样。他们只看到这神奇的河岸,这边是平坦的沙地,而对岸确是刀劈般的石崖,这边有着缓缓的坡面,那边水面直接接触崖面,两边地形截然不同。

张良给几个人大声说道:“河水涨了,过河也就很危险,既然都来了,我就拼着力气,把大家送过去。谁晕水就蹲下,不晕水的,拿着船里的杆子帮忙。等船靠岸时,就用杆子顶着岸边,把船稳住。今天水流急,水把船冲着碰撞在岸边的石头上就很危险,必须把船控制住,不能撞击岸边石头,让船慢慢地靠近。靠了岸,年轻人赶紧上岸紧拉船上的绳索,把船拉着停稳,等下完人,再把船拴在大石上就好。”尽管大家都明白,张良还是叮嘱了一番,大家都点头,说话的应声,也被淹没在波涛声中,但各人都明白这些细节很重要。

李仁知道,这河水涨了,很容易出事,他担心的问张良道:“这涨水敢过河不?我们这一帮人,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担心,这八人里,就有他亲兄弟俩,所以他很担心。

“有点担心,但出不了事,我心里有底。”张良答道。

几个年轻人早就按耐捺不住,纷纷上了船,李仁,李义最后上了船。张良收起来拉船的绳索,用撑杆,将船撑着离开河岸,离开河面不足五米。长撑杆就起不了作用了,张良换上形似打麦场扬麦用的木锨,开始站在船头,用木锨在水中搅动,滑行着船,在激流中向前行驶。真是很神奇,就是那么小的木锨,竟然有着这么大的能量,把船在激流中控制着,并且向对面行驶。谁也不知道,张良的双臂上,鼓着多大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