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冰糖葫芦(2 / 4)
们。
吃过午饭,众人著手筹备明日出摊的吃食。
谢清欢早瞧见那两大袋红果(即山楂),奇道:「师父,买这许多红果,作何用处?
吴铭笑道:「今日教你一样冬令小吃—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冬季最流行的街头小吃之一,起源于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的宠妃黄贵妃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太医以红果配红糖蒸制成药膳,贵妃食后胃口大开。
后传至民间,小贩用竹签串起山楂裹糖,即成冰糖葫芦。
到了现代,冰糖葫芦的原料早已不局限于山楂,草莓、金桔、小番茄等各种水果皆可入食,甚至可以往山楂里塞各种馅料。
今天只做基础款。
吴铭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净后去根去蒂。
取出竹签,招呼众人将晾干的山楂每五颗一串穿好。
制作冰糖葫芦并不难,有且只有一个步骤:熬糖裹糖。不过这一步很吃火候,火候轻了,吃著粘牙容易化糖,火候大了颜色发深吃著发苦。
当然,熬糖属于厨师的基本功,不止吴铭,三个厨娘在现代厨房里历练多日,也已掌握这一技能。
将糖和水倒入锅中,熬煮至表面不断冒出细小密集的鱼眼泡,糖浆变成淡金色,用筷子蘸一下糖浆,糖浆拉出细丝,遇冷即凝。
吴铭迅疾离火,将锅稍倾。
取一串山楂,于糖浆中滚转一周,挂上一层薄薄糖衣。
三个厨娘一看即会,另起一灶,三人轮流上阵,如法炮制。
不多时,便已全部备妥。
待冰糖葫芦晾凉,先每人一串尝尝滋味,一口咬下,嘎嘣脆不粘牙。
剩下的放冰箱里冷藏。
忙忙碌碌又一日。
九月三十日,虽值旬休,吴铭仍早早到店,准备蛋烘糕的馅料。
今日出滩,目的地是清明坊王安石府邸。小七娘念叨多回,不能总以「下次一定」敷衍,是时候圆她心愿。
吴铭记得,梅尧臣也住在那一带,有些日子没见老梅了,正好顺道拜访。
不多时,马大娘驾著餐车而至。
何双双、锦儿本欲同往,被吴铭劝退了。今日不售糖画,有李二郎、孙福足矣,人多反而碍手碍脚。
众人将一应器具和吃食装入餐车,随后在谢清欢依依不舍地目光中离去。
直到车影消失于巷角,谢清欢方才收回目光,回屋取出换洗衣物,戴上兜帽,随马大娘去双双姐家里洗澡不提。
却说吴铭三人驾餐车往东驶离麦秸巷,自保康门进内城,一路北行,过相国寺桥,穿小甜水巷,进入一条开阔大道,这便是内城仅次于御街的主干道马行街了。
马行街临近皇宫一带尤为繁华,京师的三大瓦子里瓦子、中瓦子及桑家瓦子俱坐落于此,七十二正店中最负盛名的矾楼、潘楼、任店、高阳正店等亦散落其间。
恰逢句休,街上游人如织,车马塞途,但见道旁彩楼欢门竞相招展,绸缎庄、香药铺、金银肆、果子行—各色商铺匾额高悬。
挑夫吆喝穿行,担头时新果品、应季糕饼琳琅满目;路岐人圈地献艺,吐火吞剑、傀儡戏法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
李二郎原是闲汉出身,对京中各处再熟悉不过了,此时便充当向导,介绍沿途的景致。
「瞧!」他扬手一指,「那便是东京鼎鼎大名的白矾楼!」
吴铭举目望去,但见五座楼宇遥遥相对,楼阁间以飞桥虹廊勾连,明暗相通,朱漆雕栏,气势恢宏。珠帘低垂,绣额招摇,檐角铜铃随风清响。楼下彩帛结欢门,骏马香车盈门,进出者皆锦衣华服,显贵云集。
牛哇牛哇!
别家都是独栋酒楼,矾楼竟是一座建筑群!
如今尚且不是鼎盛时期,再过六十年,宣和年间,白矾楼经过重新翻修,将改名为丰乐楼。届时,登上矾楼西楼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