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自罚加更)她给的实在太多了!(2 / 3)

加入书签

伏尔泰则在《哲学通信》中推崇理性与文明进步。

两者在根本立场上有何分歧这种分歧又如何体现在他们的风格上”

后方旁听席传来一阵轻微的吸气声,显然被这道题的难度吓住了。

莱昂纳尔申请思考片刻,得到了教授的同意。

他闭目凝神了近3分钟才睁开眼,目光清亮:“教授,卢梭与伏尔泰的分歧,本质在于对‘文明’价值的根本判断。卢梭视社会为枷锁,是私有制、不平等和道德堕落的根源。

……

他笔下的‘自然人’,如爱弥儿,需远离社会污染,在自然怀抱中方能保存其与生俱来的善良与自由。因此,卢梭的文风充满澎湃的情感……”

莱昂纳尔稍作停顿,才继续说下去,语速依旧平稳:“而伏尔泰坚信文明、科学、理性是照亮蒙昧、推动人类进步的唯一火炬。

……

他虽也批判社会的黑暗,例如《老实人》讽刺荒谬的战争讽刺,但其批判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具体弊病的改良诉求,而非否定整个文明。

……

所以他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与宗教宽容,视之为理性的硕果。也因此形成了犀利、明晰、讽刺的风格,句子短促有力,充满警句,旨在启蒙心智。

……

简言之,卢梭是向着内心与自然寻求救赎的浪漫主义者,风格如激流;伏尔泰是以理性启蒙人心的旗手,风格像闪电。”

莱昂纳尔的回答结构清晰,引证恰当,观点合乎学院派的观点,中正平和、不偏不倚。

莱昂纳尔内心波澜不惊,刚刚准备那三分钟时间,他主要在回忆上一世自己教的《外国文学史》里的内容。

勒克莱尔教授同样赞许地点了点头,杜朗教授则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旁听席中,几位年轻的讲师则发出了敬佩的叹声。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能对卢梭、伏尔泰两位大师都有如此深刻、全面的认识,简直让他们大开眼界。

第三轮口试,则是对法国文学深度分析。

杜朗教授推了推他的金边眼镜:“索雷尔先生,让我们聚焦更近的时代。维克多雨果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在在‘呈现社会现实’上,存在怎样本质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否源于他们对‘小说’功能的不同理解”

这个问题直指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争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连莫罗教授都抬起了头。

莱昂纳尔波澜不惊,,声音沉稳而有力:“教授,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是一部人道主义史诗,也是一则道德寓言。

他呈现社会黑暗的终极目的,在于呼唤怜悯、正义与神圣的救赎。

……

他笔下的人物常带有象征性,情节充满戏剧性的巧合与情感的洪流,因为他相信小说的力量在于感召人心,唤醒良知,甚至改造世界……”

莱昂纳尔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硬木头椅子顶得他尾椎骨疼:“巴尔扎克先生,更倾向于剖析与展示。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想用《人间喜剧》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副本。

……

他呈现现实是为了揭示金钱、权力和人性运行的逻辑,追求的是情节发展的客观和细节的真实。

……

他的叙事更冷静、更内敛,人物在环境的挤压和自身欲望的驱动下行动,作者的声音隐藏于人物对话之后。

……

他相信小说的功能首先是认知社会和人性。

……

因此,雨果先生是用小说的形式写的神圣宣言,巴尔扎克先生则是用小说的形式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莱昂纳尔话音落地,教室后方传来一阵掌声和低声的喝彩。他的内心则依旧平静,刚刚讲的是另一册《外国文学史》上的结论,属于他给学生划了无数次的考试重点。

但在旁人听来,他的分析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