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娜拉走后怎样(1万票加更)(2 / 3)

加入书签

sp;   她不需要用利刃和裸露的身体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她所需要的,仅仅是作为一个“人”的觉醒。

    她走出了那个被丈夫、被社会所规定的‘玩偶’角色,这种勇气,远超任何如今占据了报纸头版的女人!

    当她最终那声关门巨响回荡在剧场时,观众精神上的震动,也远非任何一场流于形式的决斗所能比拟。

    那些自诩开明,热衷于在沙龙里高谈“女性解放”的先生女士们,是时候抬起头,看看《玩偶之家》了!

    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关乎女性命运、触及灵魂的“觉醒”,而非沉溺于那些被绯闻裹挟的无聊游戏……】

    这篇剧评的作者正是前段时间,以“谴责”的口吻,夸过莱昂纳尔和《血字的研究》的让·勒梅特尔。

    据说这位评论家年纪还不到30岁,正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显然很懂得如何挑起论战。

    他将《玩偶之家》与巴黎热议的“决斗闹剧”对立起来,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了保守派,也指向了自由派。

    保守派的报纸当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

    《高卢人报》立刻发文反击,称《玩偶之家》是一部“破坏家庭伦理、鼓吹妻子离家出走”的毒草。

    其危害性远比一场决斗要大得多,堪比去年的《颓废的都市》,呼吁巴黎当局禁演此剧。

    【如果连娜拉这样的贤妻良母都要抛弃丈夫和孩子,那我们的社会基石何在?

    难道要我们都去学那些北欧的野蛮人吗?】

    而进步派和自由派的报刊内部也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赞同剧评的观点,认为易卜生的戏剧才是真正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严肃艺术,应该借此机会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上来。

    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这篇剧评过于高高在上,贬低了罗斯柴尔德夫人与索菲娅决斗的象征意义。

    他们认为不同阶层、不同情境下的女性抗争应当被同等地看待和理解。

    沙龙里的讨论话题,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虽然决斗的香艳细节依然有人窃窃私语,但“娜拉”“玩偶之家”“女性出走”这些词汇开始频繁出现。

    人们还没有看过戏剧,只在报纸和杂志上看了一些介绍,就在那里争论着娜拉的行为是否合理。

    当然,还有他的丈夫海尔茂是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

    莱昂纳尔在读到这篇剧评和相关的争论时,心中百感交集。

    他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