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背刺(1 / 3)

加入书签

    暮冬的巴黎,天空是铅灰色的,塞纳河裹挟着薄冰缓缓流淌,清冽而冷肃。

    教育部的灰色石砌大楼里,一场关乎法兰西公立小学课本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着的共和国徽章,以及「玛丽安娜」的浮雕,沉默地注视着下方的男男女女。

    《法语读本》编纂委员会主席,路易·菲利普·德·罗昂伯爵,端坐在主位。

    与会者包括教育家保罗·贝尔特、小学总督学查尔斯·德布朗、诗人欧仁·曼加尔,以及几位知名的学者和资深教师

    争论的核心,是关于什么的篇目,才能塑造出理想的新一代的“法兰西人”。

    保罗·贝尔特声音洪亮:“先生们,我们必须明确,《法语读本》绝非简单的识字课本!

    它是塑造未来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灵魂的第一块基石。因此,它的选篇必须广阔、多样、深刻!

    要让孩子透过文字,看到整个法兰西,看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拥有不同喜悦与伤痛的同胞!”

    欧仁·曼加尔也站在他这边:“我们需要拉封丹的寓言教导智慧,也需要雨果的诗歌激发豪情;

    还需要都德的《最后一课》,让孩子们铭记丧失土地的痛楚,激发他们对法语的珍视;

    同样,像《老卫兵》那样的作品,以小见大,折射出帝国的余晖与共和的新生……

    这才是共和精神应有的包容与反思……”

    在长桌的另一端,小学总督学查尔斯·德布朗学冷笑着打断他的发言:“包容?《法语读本》首先要的是国家认同!

    清晰、统一、毫不动摇的国家认同!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来自布列塔尼的海边,还是阿尔卑斯的山村……

    当他读完《法语读本》,必须意识到的是——‘我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

    而不是什么‘我是个布列塔尼人’,‘我是个普罗旺斯人’,甚至不能是‘我是个巴黎人’!”

    他身旁一位教育官员用力点头:“正是如此!《最后一课》?悲情有余,斗志不足!

    它渲染的是失败与无奈,我们需要的是激励与奋进!至于《老卫兵》?

    让懵懵懂懂地学生去同情一个沉迷于拿破仑时代的旧军人形象?这太危险了!”

    查尔斯·德布朗不容置疑地总结:“所以我坚持认为,奥古斯丁·富耶夫人的《两个孩子的法国旅行》才是《法语读本》的最佳范本!

    这部通过两个孤儿穿越法国的旅程,介绍了祖国的地理、物产、历史、工业……方方面面!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