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闲天(1 / 2)
会看小说,但看不懂剧本,其实是我个人的亲身经验。
我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戏剧文学,但是因为专业的缘故,古今中外的剧本读了不老少,一度以为剧本其实和小说一样,只是在呈现上以人物对话为主要表达方式而已。
后来认识了一个中戏戏文系毕业的专业编剧,才知道自己错的离谱。
之前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每届学生都有一个固定可以摸鱼的单元,戏剧单元,《茶馆》《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都在这个单元。
为什么说可以摸鱼——因为不仅可以放两节课视频,还可以拿两节课让学生演课本剧……
记得有一次放视频被教务处主任抓到,问我:“你上什么课?”我答:“《雷雨》。”又问:“那你放什么视频。”我答:“《雷雨》。”
课本剧一般也是排《雷雨》(《茶馆》角色太多太复杂了),每个班报几个表演小组上来,一个星期后上讲台演。
学生们通常会根据看过的视频,找个声音和底盘都比较低沉和老成的演周朴园,找个女中音演鲁侍萍,再找个瘦一点的女高音演蘩漪……
有一天我在群里聊到又要安排学生演课本剧了,那位编剧大哥忽然建议我,可以让学生演个有反差感的《雷雨》。
周朴园不要浑身爹味,鲁侍萍不要一脸哀怨,蘩漪不要哭哭啼啼……
周朴园的台词要深情、要伤感、要偶像剧;鲁侍萍要爽朗、要大气……
我按照他的建议,让一组学生用转换以后的语气、声调来演绎,结果发现同样的台词,人物的性格光谱完全变了。
并且神奇的是,这场戏(周朴园、鲁侍萍相认)内在的情感逻辑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观感上与经典版本大相径庭。
排练的时候还经常笑场。
这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剧本与小说的差别。
剧本的受众不是观众,而是剧组——导演、演员、美术、音乐……等等。
演出的受众才是观众,而观众对人物性格、戏剧主题的解读,是基于演出而不是剧本。
专业的演员、编剧、导演看剧本,脑子里生成的东西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是完全两码事。
这个甚至和你的文化水平关系不大。
这几年一直有带艺考生,有些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中戏、北电、上戏的专业考中拿下全国前几名,但是他们的文化修养就谈不上多高。
我就问编剧大哥,读剧本是不是一种特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其他类型的文本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没有直接联系?
人回答,是的啊,读剧本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