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 / 3)

加入书签

    不过朱由检也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大明的这些藩王也确实都被养废了。他希望天下的藩王能够支棱起来,为他分担压力,承担平衡士绅团体、监督百官、救济厮民的责任,但他发现这群藩王大都也只不过是一群平庸之人罢了。

    不过依照大明的情况,若是有为藩王,很可能活不到现在,这算是制度与藩王本身的双向奔赴。但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嘛,很多人包括朱由检自己也只是命好罢了,并无什么出色的才能,人才从来都是稀缺的。

    但即使是平庸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也可以干出不凡之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听起来多少带着些道德绑架的意味,而责权一致则更符合现实的逻辑,这也是朱由检所希望在大明当下社会达成的思想共识。

    读书人因多读书获得权力,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但实际上,读书这件事本身是对其的内生要求,对外是不做功的。

    也就是说,读书人并没有因为读书这件事就对大明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他们是不可以理所当然地享有权力和特权的,在国家授予他们官职的同时,本身就应该附带着他们所需要履行的义务。

    占据社会资源多的贵族士绅,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负,这并非是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他们本身所需要承担的社会义务。

    因为缴纳的赋税不只是用于民生建设,其实本质上是富人对国家所缴纳的、用于保护自己庞大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护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家大业大,就要多交保护费;财产多,就要多缴税,其实是合理的。

    但可惜的是,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权力本质来源是暴力,理论上是自上而下的,但在权力的现实运行之中,却形成了“权力自下而上流动、自上而下分配”的局面。科举制打破了世家门阀对权力的垄断,同时也模糊了权力的界限。

    官员对皇帝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而这其中并没有见到百姓们的身影。所以,百姓并没有分享到权力,天然就会受到欺负。原本科举的存在,尚且给百姓留了一道上升通道的口子,可以迷惑百姓,让他们心中有个念想。

    但当科举制度运行了二百多年,这个制度也被锈蚀。明初太祖所设置的州县社学、卫所的卫学开始朽败,或是因为财政问题无法维持,又或者别是什么,百姓免费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在科举上不再具备竞争力。

    寻常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中的概率变低,甚至即使考中了,也只能像是河曲知县那样,被下放到最脏、最累、最没有盼头的岗位。百姓们醒悟过来以后,读书的意愿会降低。失去了权力上升通道,大明将会进入一个超稳定社会:

    官吏的儿子还是官吏,将军的儿子继续当将军,木匠的儿子还是木匠,子承父业成为常态,成为理所当然。

    这种看似稳定的社会,怨气也在急速积攒。首先是百姓们的思想被解构,家国大义被瓦解,因为他们又不曾分享到权力,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不是很可笑吗?!

    而食利阶层也开始自我瓦解:当权力的传承无需经过百姓的首肯,也不需要经过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