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3 / 4)
做12片环形鳍片,间距3毫米,呈放射状贴在阳极外壁。”
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草图,笔尖精准勾勒出鳍片轮廓,嘴里念叨着。
“铝的密度比紫铜轻,导热系数237W/(K),足够把阳极热量导出去,还不会增加太多弹体重量。”
这个设计由方文亲自来做。
只用了两个小时,他就做出了符合自己设计要求的散热片。
随后,加装好散热片的阳极被装进第二枚原型弹。方文将弹体竖起来,通过透视异能观察内部:12片铝制鳍片像撑开的伞骨,紧密贴在紫铜阳极上,石墨介质均匀填充在缝隙里,既没挡住真空管引脚,也没碰到雷达天线的馈线。
但这样还没完。
“再在弹体侧壁开4个10毫米的通风孔,让高速气流能穿过鳍片间隙。”方文指着弹体中部,说出自己的后续设计,“孔的位置要避开舵机连杆,角度倾斜15°,防止雨水灌入。”
姜文瑾一边计算,一边分析:“按火箭弹飞行速度340米/秒算,气流穿过通风孔时的流速能达到50米/秒,鳍片的散热面积有0.08平方米,理论上能把阳极温度控制在220℃以下。”
方文补充道:“边缘太锋利会产生气流涡流,反而影响散热。把孔口磨成圆角,半径1毫米,这样气流能更顺畅地穿过鳍片。”
“是吗?”姜文瑾并不确定,他是做科学研究的,对于方文这种神奇的知识获知能力,无法理解,只能通过实际效果证明。
一天后,完成改造的‘泰山制导试验二型’开始试射。
方文驾驶战机升空,完成雷达锁定后发射。
火箭弹从发射巢射出,高速射向标靶。
火箭弹离开发射巢的刹那,方文的机械感知如同细密的探针,瞬间穿透银灰色弹体,将内部每一处细微变化都纳入视野。
340米/秒的初速让弹体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顺着外壳传导,但他的注意力全在那12片铝制鳍片上。
气流正顺着弹体侧壁15°倾斜的通风孔涌入,圆角边缘果然消除了涡流,60米/秒的气流像无形的刷子,快速扫过鳍片间隙。
他“看到”紫铜阳极外壁的温度爬升曲线骤然变缓:160℃、190℃、210℃,随后稳稳停在215℃,离300℃的软化临界点还有足足85℃的安全余量。
铝制材料的高导热性成功挽救了制导设备,阳极的暗红光泽渐渐褪去,恢复成金属本身的亮铜色。
“增益稳定在55dB!”方文的感知捕捉到真空管放大器的信号波动——455kHz的中频信号像一条平稳的正弦曲线,在检波器中清晰振荡,再也没有之前的衰减迹象。
摆式误差检测器里的金属摆锤终于活了过来,随着靶标微小的方位偏移轻轻摆动:当弹体因气流扰动向右偏出0.5°时,摆锤立即向左偏移2,输出的误差电压稳定在2.3V,通过导线精准传向尾翼控制单元。
尾喷口的4块扰流板随之动作——右侧两块向内偏转1.2°,左侧两块保持原位,燃气流向瞬间改变,产生的横向控制力将弹体轻轻“扳”回既定弹道。
方文的感知顺着舵机连杆延伸,伞齿轮咬合时的间隙始终控制在0.15,虽然没有未来那些高级润滑材料,让金属摩擦造成一定损耗,可这毕竟是消耗性武器,无所谓了。
此时雷达照射波束仍牢牢锁定1500米外的军车空壳,3GHz的电磁波在靶标表面反射后,被弹体头部的四臂螺旋天线稳稳捕获。
方文“看到”接收机内的LC调谐线圈微微震颤,本振频率与回波信号的偏差始终控制在50kHz以内,鉴相器输出的同步信号让整个制导链路像咬合紧密的齿轮,一环扣一环地运转。
当火箭弹飞行至1200米时,突发的侧风让靶标回波出现短暂跳变,摆式误差检测器的输出电压瞬间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