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2 / 4)
>相对于以前苏制82毫米型号,多了6毫米直径。
为此,火箭弹发射巢也做出相应改造,从原有的10连装发射巢,变成了6连装。
装载好新型试验航空火箭弹后,方文登上飞机,坐好,开启发动机,以机械感知异能与飞机融为一体。
飞机情况良好,机翼下挂载着改装的照射雷达正常,火箭弹发射巢也没发现问题。
他拿起话筒:“呼叫发射组,现在可以开始了。”
随即,他驾驶钦原号升空;姜文瑾则在地面通过望远镜观察,身边的技术员紧盯着信号接收机。
飞机在空中以目标为中心盘旋。
为了试验顺利,方文将能量注入体内,获得短暂的‘超凡状态’。
那种无所不能的状态下,他对飞机内部情况,甚至微观都了如指掌。
机舱内的雷达:磁控管以1000Hz的频率脉冲,3GHz的电磁波通过抛物面天线聚成2°的窄波束,像一道无形的光柱,稳稳罩住下方1500米外的靶标。
三组频率编码为——1200kHz、1500kHz、1800kHz,与火箭弹接收机预调的信道完全匹配。
在射向调整后,他按下了发射键。
火箭弹离开发射架的瞬间,方文的感知跟着穿透了弹体外壳。
他“看到”尾喷口的扰流板初始位置精准归零,陀螺仪主轴高速旋转,银锌电池输出的24V电压顺着导线流进接收机。
四臂天线捕捉到靶标反射的回波,3GHz的高频信号涌进混频器,与本振线圈的信号碰撞,转换成455kHz的中频信号。
可就在火箭弹飞行至800米时,方文的感知突然发现一丝异常:真空管阳极的紫铜表面泛起暗红,温度数值像水流一样在感知里爬升——180℃、220℃、280℃,离紫铜300℃的软化临界点越来越近。
放大器的增益开始跳水,从60dB骤降到35dB,中频信号像被潮水淹没的火苗,越来越弱。
摆式误差检测器里的金属摆锤本该随着目标偏差摆动,此刻却僵在原地,输出的误差电压从2.5V跌到0.8V。
失败了。
方文心中暗叹。
随后,他“看到”火箭弹的扰流板失去信号控制,胡乱偏转了1°,弹体猛地向左偏航,最终扎进靶场边缘的草丛,扬起一片尘土。
这一枚原型弹的失败,让方文已经明白接下来两枚不可能成功。
他立即降落,将两枚原型弹卸下来,装上泰山军车。
赶过来的姜文瑾不解问道:“怎么只试射一枚?”
“我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回去改造下,明天再继续。”
方文说完,跳上军车,直接开回基地。
实验室内,方文和制导小组的研究人员们讨论。
“原型弹发射后,阳极温度会快速升高,超过300℃,这种情况下,紫铜材质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主动雷达导引头失效。”
他说出问题后,研究人员立即进行实验。
在模拟状态下,随着温度升高,确实让信号失效。
为此,有研究员提出:“要解决这种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是加散热片,用气流强制降温,这样不会对原型弹结构做出改变。”
这个建议,非常中肯,大家都倾向于用加散热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具体实施,就要由方文来做了。
毕竟,他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改造。
随即,会议结束,方文直接开始。
在实验室的工作台面上,他将紫铜材质的阳极部件放在台钳上,指尖贴着金属表面启动机械感知。
阳极外壁的平整度误差、真空管引脚的焊接位置、弹体内部预留的安装空间,瞬间在他脑海中形成三维模型。
“用铝制鳍片,厚度1.2毫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