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语同音·文同形(1 / 3)
“帝朝计划”自凌霄宝殿颁布那日起,便如同一块蕴含万钧之力的天外巨石,轰然投入青阳帝朝这片浩渺的湖泽之中,在其境内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阶层激荡起层层叠叠、深远不绝的涟漪。相较于牵动利益命脉、注定波澜壮阔的经济统一,以及直指人心信仰、必然伴随着观念剧烈碰撞的信仰统一,文化统一的推行,表面上看去最为温和,不具有即刻的破坏性。然而,它却以其春雨润物、无孔不入的方式,最先也最为广泛地触及了帝国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每一个角落,轻柔却又坚定地撩拨着深植于血脉与文化基因中的那根神经。
神都学院,这座帝国学术与智慧的圣殿,在战火平息后并未陷入沉寂,反而每一扇窗棂都透出明亮的灯火,彻夜不熄,犹如黑暗海面上指引方向的灯塔。以往那些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或潜心钻研玄奥功法与天地至理的大儒、语言学者、历史学家们,此刻正围坐在一张张巨大的沉香木书案前,时常为了一个音调的取舍、一个笔画的增减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声震屋瓦。书案之上,早已被堆积如山的卷籍所淹没——那是从帝国各州郡紧急调集而来的方言志、音韵谱、古老的地方古籍、乃至流传于市井街巷的民间话本小说。
他们肩负着一项空前紧迫而伟大的使命:奉丞相李铁与 newly成立的教化监之严令,以陛下旨意中明确规定的“神都官话”发音体系为根基,以那本神秘莫测的《战魂录》辅助推演、优化出的最简洁、最高效、最利于传播的语言结构为核心框架,广泛吸收帝国南北东西各大主流方言中的音韵精华与表达共性,去芜存菁,编撰出帝国未来唯一的语言标准——《青阳正韵》,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字规范——《青阳正字》。
“此音过于古拙拗口,民间早已鲜用,当弃!”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儒,指着文献上一个生僻的发音,斩钉截铁地摇头。
“此字笔画繁琐至极,足足有二十余画,极不利于蒙童习写与快速传播,必须简化!”另一位戴着水晶镜片、目光锐利的中年学者,指着某个复杂无比的古体字形,提出大刀阔斧的修改方案。
《战魂录》无声地悬浮于议事厅中央的半空之中,散发着温和而神秘的微光,书页无风自动,将学者们每一句争论、每一个提议都瞬间吸纳,进行着浩如烟海的模拟推演与优化组合,不断提供着超越人脑极限的数据支持与最优解建议。这已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工程,更是在打造一把能够开启亿万人心智、消除千年隔阂、凝聚国魂的文化钥匙,其意义深远,关乎国运。
几乎就在《青阳正韵》与《青阳正字》初稿艰难诞生的同一时间,帝国庞大而高效的行政机器开始围绕着这项新国策全速运转。诏令通过军魂柱网络与快马信使,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四方。各州、郡、县的治所,原本用于张贴朝廷告示的广场、官衙前的开阔空地、甚至是确保安全的军魂柱光芒所能稳定照耀到的区域,都在官府的组织下,迅速搭起了简易却结实的竹木棚屋,或清理出平整的场地,挂上了统一制式、写着“官定启蒙学堂”六个标准字的木牌。
首批承担起教学重任的“先生”,成分复杂却意义非凡——他们是由略通文墨的低阶吏员、因伤退役却识文断字的老兵、以及地方上那些家境贫寒却渴望出人头地的年轻学子临时充任。他们手持刚刚由六百里加急快马送达、纸张上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正韵》《正字》简化版教材与教学指南,怀着几分忐忑与巨大的使命感,面对台下形形色色的“学生”,开始了或许是他们人生中第一堂,也是改变帝国未来的第一课。
“天——地——人——日——月——星……”教书先生们努力模仿着教材上的音标,用着略显生硬、却尽可能标准的“青雅正音”,一字一顿,极其缓慢地念着。
台下,坐着的多是衣衫褴褛却眼神清澈的孩童,以及少数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他们跟着先生的节奏,咿咿呀呀地模仿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