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毕业答辩现场(3 / 4)

加入书签

。”

    “窥视他人的隐私,就是他发泄个人欲望的渠道。”

    旋即,沈良从弗洛伊德讲到马斯洛需求理论,再到个人价值观、社会关怀、边缘人物心理状态。

    反正是一通乱侃。

    跟学院派聊天,必须要上价值!

    “所以,你选择用一比一的画幅?”

    这次的提问对象换成了系主任老穆。

    “对。”

    沈良道:“对于习惯宽幅的观众,一比一的画幅比例,天然有一种压抑感,它是主角心理牢笼的视觉化呈现。”

    “冷暖光分区呢?”

    摄影系副主任,专攻照明艺术的曹全勇教授提问。

    “洗车房左右两侧的光线调度,你是怎么想的?”

    “我参照了《教父》和《出租车司机》等电影的灯光运用,左侧的暖光代表着现实,右侧的冷光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然后,又是好几位教授提问,沈良的问答全程无卡壳。

    直到老何出场,他问出了最重要,也是几位老师专门留下的问题。

    “谈谈你对画幅运用的想法。”

    “好的,何老师。”

    沈良侃侃而谈道。

    “从1918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正式制定电影胶片标准以来,画幅先后经历过1.33比1,1.37比1,1.85比1,以及最近的2.35比1。”

    “这些变化大部分是因为技术升级,以及审美的变迁。”

    “也就是说,画幅虽然是电影的基础构成元素,但它的变化始终是被动的。”

    “电影是集视觉、听觉与叙事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体。”

    “能否赋予画幅以实际意义,是画幅能否升格为电影美学元素的关键。”

    “《刷车》里画幅的变化,既是核心叙事语言,也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第一次画幅变化,刷车工走进隐喻内心世界的收藏室时,虽然他个人是放松的,但他却封闭了自己。”

    “而第二次。”

    “刷车工走出了困住自己的牢笼,哪怕内心里隐藏的野兽在威胁他,他还是选择自我救赎。”

    “我希望借这两次变化,让画幅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表达。”

  &nb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