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心放肚子里(1 / 7)

加入书签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建于清中极盛之时,亡于帝国落幕之后。恭王府目睹了清王朝自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本身也随着王朝的覆灭而迅速衰落。最后落了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下场。

    从建国后到现在,每任领导都会对恭王府的腾退、修缮做出重要批示,使之尽可能的原貌修复,并非是为了向大众展示和绅、奕诉有多富有,清朝贵族有多奢靡,民国遗老有多执迷。

    而是为了尊重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铭记历史。

    一座恭王府,何尝不是一座警世碑?

    更是一座集清代建筑工艺、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历史宝库。

    现在看来,除了用料考究些,感觉水平也就那样。但放在清代,这里处处都彰显着古代工匠智慧和科学技术结合的巅峰力量。

    比如大戏楼:

    上下三层,高逾十米,面积近七百平方,能容纳超两百人。

    但中间没有一根柱子,通体上下全是榫卯结构连接,没有用一根铁钉。

    戏台下方埋设了九口水缸,可以形成低频共鸣系统,演员原声可传递至戏楼内任何位置。甚至于站在楼外二十米远,依旧听的清清楚楚。

    在当时,这就是奇迹。

    又比如乐道堂与多福轩中,保留自乾隆时期的凤和玺彩画,金箔纯度99.6%,厚度仅有一微米。

    还有后花园中用孔洞率31%的太湖石组成的天然扩音器,两个人嘴对着耳朵说悄悄话,第三个人站在三十米外都能听清楚。

    更比如每公分纬线多达一百一十根的庆王缂丝蟒袍,以及经过秘法炮制,抗弯强度达38MPa的金丝楠木大柱……等等等等。

    有些工艺既便放在现代,工程师都得挠头,何况在古代纯靠人手搓?

    可惜,大部分都在战乱年代损毁,如今留下来的,十不存一。

    张近东自嘲似的笑了笑:“1990年,王府花园修缮完毕,正式对外开放。有一次,主任带着我们在花园开现场会,正好听到游客议论:这么大个王府,怎么连件文物都没有?”

    “虽然是无心之言,对我们的刺激却不是一般的大:光是逛一逛花园,能让老百姓了解到什么历史,能起到什么警示作用?”

    “但当时从上到下都不富裕,经费有限,只能先以修复主体建筑为重心。后来我们内部商量了一下:不行先自己想办法搞一搞。说白了就一个字:淘!”

    “潘家园、琉璃厂、各省各市的文玩市场,以及各地博物馆、展览机构,只要一有与恭王府流失文物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跑一趟。

 &nbs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