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站在先贤的肩膀上(5 / 7)

加入书签

并非卵白玉,只能算是工艺褪化后的仿烧品,就像北午芹的青白瓷,上八亩的黄白瓷……”

    说着,林思成屈指一弹,“铮”的一声脆响,然后又是“喀嚓”一声。

    定睛再看:大半完整的那只玉壶春,被林思成一指头弹成了七八片。

    两人愣住:“怎么这么脆?”

    “霍州细白瓷的瓷土成份和河津细白瓷一模一样:高铝低钙土,铝含量在38%以上,烧成温度极高,需要达到一千三百度以上,才能使瓷胎完全烧结。”

    “但到金代,因为炼焦技术失传,只能用煤烧,窑温至多一千二。其次缺少钙之类的微量元素助溶剂,导体胎体中残留大量未熔融的铝晶体颗粒,形成松散结构……

    再者,霍州窑细白瓷秉承卵白玉的工艺,追求“薄如蝉翼”的视觉效果,薄胎通常小或等于1mm,缺乏抗弯折的物理支撑。从表面看非常完整,但内部已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应力裂纹,所以一弹就裂……”

    林思成耐心解释,赵修能和商妍默不作声,四颗眼珠嘟碌碌的转。

    不用问,两个人肯定在想:又没来过,更没有研究过,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的?

    “书上有写,《格古要论》(明代):霍窑极脆,弹之可碎!《博物要览》(明代)中也有相关记载。”

    “除此外,现代论著中记载的更多:陈万里(中国古陶瓷学者,故宫研究员)著,《调查平原、河北、山西三省古代窑址报告》,《邢、定二窑与北方窑》。

    还有孙赢洲(中国古陶瓷学者,故宫研究员)著,《谈北方九窑》(1965年)。

    以及冯先铭著《中国陶瓷史·宋瓷(1975年)、《宋元清的瓷》(1968年),《金元六窑》(1963年)等等论著。

    特别是冯先铭先生撰著的《山西卷》(瓷窑考察),其中明确提到:霍州陈村窑创烧于北宋末,起初疑似炼焦烧瓷,后技艺失传,改用煤烧。因窑温不足,所以极脆……”

    林思成每说一本,两人的眼睛就睁大一分,听到最好,两人除了干瞪眼,委实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要知道,这些全是大部头的专项研究著作,一本动辄就是十几几十万字。像《中国陶瓷史》,足足一百一十万。

    总不能,林思成全背了下来?

    全背下来不可能,但确实学过,需要用的时候,他肯定能想起来。

    林思成甚至能回忆起来,具体是哪一天。

    记得也是夏天,他正在故宫西墙补青花罐,王老太太背着手进了门。身后跟着两个助理,每位的怀里都抱着好厚的一摞书。

    “咚~”的一声,两摞书撂到了林思成面前,老太太往躺椅上一靠: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