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2 / 5)
p; 暗暗转念,王齐志和孙嘉木对视了一眼:那这次算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关键的是,这不是第一次:
比如老窑头,找了半个月,毛都没找到一根,最后,林思成捅了一钎子。
又比如在古垛村,又找了半个月,了无头绪的时候,林思成又在南台地捅了一钎子?
这次没捅钎子,但他趁暴雨发洪,上山观察了一下各处的洪沟流向。古河道没找到,却找到了一座古墓。
本以为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结果谁都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大圈,又靠古墓找到了河道?
一次是这样,次次都是这样?到底该说林思成能力强,经验丰富,还是该说他运气好到爆棚?
感慨良久,王齐志捡起一点砖渣:“能不能推断出大概年代?”
“能!”林思成点点头,“水浸年限应该在八十到一百年左右:如果再长,墓室、墓道早就塌了,不可能还留存这么好。时间再短的话,青砖不可能酥粉化到这种程度,至少砖上的花纹、字迹比现在要清晰的多……
我推测,墓上古河道的存在时间应该距今约七百到八百年,最早不超过金,最晚不超过元……”
孙嘉木稍一思忖:“这样一来,你即便在附近找到窑址,也只是金窑与元窑?”
“确实是这样的……但有一点:河道不可能说改就改,窑址不可能说迁就迁,就像老窑头,就像北午芹,大迁一次,至少间隔五十年。
最关键的是,北宋不过一百六十七年,金代不过一百一十九年,元代更短,才九十七年。即便最后只找到一座元末的遗址,按照大概五十年河道大改一次,窑址大迁一次的规律,迁到金末元初,也不过两次。有瓷土的矿山就这么几处,它又能迁多远?”
孙嘉木明白了:按照林思成的说法,他能找到元代的,就能找到金代的,然后再找到宋代的。就像抱起葫芦扯起藤,一颗接着一颗,哪个都跑不了。
乍一听,好容易,但谁信谁是傻子。
要真这么容易,运城早八年前就找到了,轮不到林思成来找。
要真这么轻松,当地不可能供神仙一样的敬着林思成,有求必应。
所以,归根结底,还在于是谁找。
林思成安排化验员取样,送进古垛南台地的考古舱紧急化验。然后又通知谈武,让县文物接手古墓。
只是一座空墓,没必要让田杰和高章义在这儿浪费时间。
安排好后,林思成又带着田杰和高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