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叠压型遗迹(4 / 6)

加入书签

    任新波愣了一下,脑海中闪过一道光:晋阳的隋代马蹄窑,烟道不就设在最底部,窑室更短,底部同样留有吸火孔。

    如果把这一部分和斜坡式龙窑结合一下,不就是林思成画的这一种?

    再细一琢磨,任新波渐渐明悟:为什么烟道和吸火孔要设在底部?

    因为火焰向上,会先冲到窑顶,然后受吸火孔抽力驱动,会向下反扑。等于火焰会直接覆烧匣体,瓷器受热更高。

    烟道为什么会拐好几个弯?

    同样的道理:避免热量快速流失,延长高温在窑室中的停留时间。

    再想想老师买到的那只碗,至少需要一千四百度的高温才能烧成。而普通的龙窑或马蹄窑,最高窑温也就一千两百度左右,不管是哪种窑,都烧不出来。

    唯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那只碗近似于玉质一样的结釉温度。

    霎时,任新波恍然大悟:

    从一开始,林思成就断定,这儿的窑炉肯定是他所说的“洞坑室倒焰窑”,不然烧不出那只碗。

    然后以此推断,窑炉必然建在山脚下的缓坡上。

    来了后再一看挖到那只碗的地方,再对比与山坡之间的距离,就能推断出窑炉与附属设施的具体位置。

    即便有误差,也误差不到哪。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还没来这儿之前,只是凭着那只碗,林思成已经构画出了遗址的布局结构,来了后只需要确定一两处座标,再把已构画好的布局图往上一套。所以,才会这么快。

    但仅仅只是一只碗?

    这算什么,隔空考古,意念勘探?

    说实话,这比林思成随便在老窑头转了一圈,一钎子就找到窑址还让人难以接受。

    任新波越想越觉得不对:这需要多少年的积累,才能达到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程度?

    问题是,林思成才二十出头?

    暗暗转念,已经下了坡,走到了车边,任新波才反应过来:“老师,这种窑炉,是不是省内首次发现?”

    “简直废话,你这文物局的处长是怎么当的?”水即生瞪着他,“省内有没有出土,你自己不知道?”

    任新波愣住。

    他当然知道。

    但林思成一直说洞坑窑,洞坑窑,他就误以为是作坊型的小窑洞,压根就没有和老师的那只碗往一块联想过。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