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叠压型遗迹(3 / 6)
出了几片:“水老师你看,这一层也有窑汗!”
确实有,而且是一片一片,没之前那一块好看,大都以深灰和黑褐为主,有几块还带着开片纹理。
大致算算:形成水滴状窑汗的部位肯定是窑炉的棚顶,那离窑顶三米左右,形成片壮窑汗的部位,应该是窑炉的什么区域?
只有一个:窑底。
问题又来了:窑汗只在窑顶、窑壁、烟道这三处地方形成,窑壁不可能建的窑底,那就只剩烟道。
但烟道处于底部,这种构造的窑炉,大多数的人听都没听过?
正狐疑着,林思成直起腰,从方进手里接过纸和笔,刷刷刷的几下。
虽然是简笔画,但清晰明了。
“窑炉大概长这样:火膛与窑室处于同一水平面,窑室下再挖坑道,留吸火孔,之下就是烟道……
咱们脚下应该就是窑室,长度应该在五到八米左右,尽量避开。不要钻的太深,尽量用短钎管,每半米观察一次……”
田杰接过图纸,重新安排队员。
林思成回过头,看着水即生:“水老师,这一座应该属于早中期,周边必然还有中晚期的窑炉,你休息一下,我到上游看看!”
“好!”水即生笑了笑,“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田杰要扩大勘探范围,待这儿碍事,一群人下了坡。
搀着水即生,任新波努力的回忆:“老师,林工画的那种窑炉,好像没见过?”
水即生想了想:“龙窑见过没有?”
任新波点点头:“见过!”
依山坡而建,状如长龙,又称斜坡式龙窑:
林思成画的却长这样:
乍一看,两者外部极为类似:火膛在窑炉的最下面,中间为窑室,烟囱在最后。
但看内部,却有本质性的区别:龙窑窑洞本身即为烟道,而且距离比较长,可实现分段升温。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同一座窑,高温瓷、低温瓷,乃至大型陶器,都可以同一批入窑烧成。
而林思成画的这一种,窑室较短不说,底部还专门留有吸火孔,之下才是烟道,而且拐了好几个弯?
感觉太怪了?
水即生看了看自己的得意弟子:“半倒焰型的马蹄窑,见过没有?”
任新波点点头:“当然,老师你发掘的晋阳(太原)隋代古窑,就是半倒焰马蹄焰!”
水即生再没说话,叹了口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