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抽丝剥茧(9 / 10)

加入书签

:“你要真闲的没事干,回去后,你帮小刘(资料员)查资料吧!”

    叶安宁嘟嘟囊囊,林思成没听清。

    挨个分派完,几人上了车,林思成趁机梳理思路。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人家能申遗的技术肯定不能白要,最好是用技术交换。

    按他最初的的打算,来了后找点珐华器的样本,也算有了借口。然后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技术,再和市里有关部门商谈。

    这可是能填补地方历史和科技工艺空白,甚至后来被省政府尊为“山西三宝”,年年都开省博会的东西。到时候别说绛州澄泥砚,就运城的这几项国家级的工艺,哪个换不来?

    稷山的金银细工、螺钿(金银漆艺)、剔犀(漆器髹饰)、芮城的永乐宫木雕……当然,暂时都用不了,也腾不出时间研究。但迟早都能腾出时间。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珐华器这玩意,竟然连山西都少的可怜,就几家博物馆有?

    其他地方倒是有,还挺多,足足一吨。但这会儿正和一号沉船沉在南海海底,他去了能捞出来是咋的?

    不过还好,东边不亮西边亮,阴差阳错,碰到了一块大顺青花不说,甚至还有宋瓷?

    要是能把这座窑口找出来,同样能填补地方历史空白:迄今为止,运城还没有发现过任何制瓷遗址。

    但能在哪?蒲州?

    林思成捏着白瓷片,又琢磨起来:这是古文献上,运城唯一一处制瓷及窑口的史料记载。

    《饮流斋说瓷》(清代许之衡著)记载:珐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器最佳……说白了,就产珐华器那地方。

    蒲州即即现在永济,YC市县级市,但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地方政府找了二十年,别说窑,连个废瓷坑都没找到。

    而且看这土质,和蒲州珐华器的胎质也不太像……

    琢磨了半天,一直到了酒店,却了无头绪。

    下了车,林思成又想了起来:“伯恒,你和仲安去了万荣,除了找瓷厂,记得再问问废瓷坑!”

    赵大点了点头。

    他爹和胖老板套话的时候,他就在边上,那胖子说的就是废瓷坑。

    而凡烧瓷的窑口,无论大小,必有次品残器,一般都会就近埋掉。找到废瓷坑,基本也就找到了窑址。

    “师父,要不要顺便问一问瓷土矿?”

    “也可以问一问,记得先让小刘查查周边的矿山资料!”

    “好的师父……”

  &n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