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跨时代的工艺结合(5 / 6)

加入书签

在紫禁城墙上掏个门。国博敢给他在一楼展厅支个摊,就在天安门对面……

    心中惊的不要不要的,师生俩低头细看,不大的功夫,两人又齐齐的呼了一口气:大都是机铸品,用来骗外行的。

    大致就是到各大博物馆拍照取样,更或是直接买的一比一的文创周刊,拿回来复制。

    材质大都是铜鎏金、银鎏金,但你要问,那肯定是纯手工艺品。

    所以价格都不低,最低的也在千以上。

    但也不凡精品,比如一支龙凤纹镀金银簪,用的就是宋代的浮雕凸花工艺。

    还有那樽仿万历的银丝镀金翼善皇冠,用的就是明代的花丝镶嵌技术。

    而这两种技术,都传承于唐代的金八艺。

    暗暗感慨,大致扫了几眼,师生俩齐齐的拿出放大镜,对准了一口樽鎏金铜殿。

    国宝,铜鎏金浮屠。

    出土于宝鸡扶风,唐代皇家寺庙法门寺,真品如今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比玛瑙杯还早。

    刚到宝鸡那会,王齐志还着重研究了一段时间。

    这会再看,与法门寺那樽几乎一比一:高足有半米,底宽一尺,模铸成形。

    上下三层,塔基、塔身、塔刹。底须弥座,三层护栏渐护栏,门额铺作人字形斗拱。

    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六个相轮依次渐小,以上各有宝盖、圆光、仰月、宝珠。

    塔门是关着的,但能打开,里面还有一樽银棺,棺内还有一枚据说是释迦摩尼的舍利。

    当然,说的是真品。林思成和王齐志都能看的出来,这一樽是做旧的现代仿品。

    但仿的挺真,比例绝对一比一,包括轻微氧化的青铜质感,都仿了个九成九。

    关键的问题是,两人看了好久,竟然没看出这一樽和法门寺珍藏的一樽,工艺上有什么区别?

    失腊法砂模铸型、塔基与塔身通过铜质榫卯连接、塔刹(相轮、宝珠)以插接方式固定。

    纹饰符号一律为无模錾刻,鎏金工艺为金汞齐法。

    最关键的就是这一点:真浮屠是“涂金七次,火炙去汞”,这一樽也是“涂金七次,火炙去汞”?

    最难的也是这一点:棱角、纹饰、弧形踏步与檐角,都需局部补金并分次精细烘烤,不然铜胎会变形。

    虽然金汞齐的技术并未失传,一直都有继承,但不借其助任何现代工具和化学药剂,能做到这一步可谓是难之又难。

 &nb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