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教谕三试惊真才,文萱心动赠私札(2 / 3)
答得好,能显真知灼见;
答不好,则可能触怒在场官吏。
帘幕后的赵文萱不由捏紧了丝帕,屏息凝神。
苏惟瑾心念电转,深知此问需既展现见识,又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他斟酌词句,谨慎答道:
“人妄言,请老先生恕罪。
弊病根源,或在于‘人’与‘法’二字。
胥吏之贪,在于监督缺失,考核不明;
刑律之枉,在于执法之人私心作祟,或能力不逮。
故革除之策,一在严察吏治,明赏罚,使清慎勤者上,贪渎昏聩者下;
二在慎选刑名官员,精研律法,并广开言路,加强覆核,以减少冤滥。
归根结底,法仍需贤人执行,德化亦需良吏推行。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将问题归结于执行层面,
强调“人选”的重要性,既点出关键,
又避免了直接抨击时政,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赵教谕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看向苏惟瑾的目光愈发深邃。
此子不仅通经义,竟对实务亦有如此见解?
刘老翰林昏花的老眼中终于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赏,
但他仍不罢休,问出了最为关键、也最私密的第三问:
“好一个‘法需贤人执行’!
然则,你自称书童,身处微末,读书不易,学问从何而来?师承何处?”
唰!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这才是核心!
一个奴籍书童,哪来的机会接触如此深奥的学问?
张诚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冷汗涔涔而下,生怕苏惟瑾漏了底细。
苏惟瑾早有准备,脸上适时的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黯然与追忆,声音也低沉了几分:
“回老先生。
人……人祖上亦是军户读书人,家中曾有些许残旧藏书。
幼时蒙祖父开蒙,认得几个字,记下些道理。
后来……家道中,亲人见背,不得已卖身张府。
幸得少爷……少爷宽厚,允人闲暇时翻阅府中藏书,
偶有不解之处,或求教于街口书先生,
或……或于梦中反复咀嚼思索,权当聊慰饥渴,实无师承。”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
真的部分是原身的记忆碎片,
假的是将学问来源推给“梦中思索”和“自学”,
既解释了来源,又渲染了身世凄苦与求学艰难,更能激发同情。
果然,此话一出,场内不少寒门学子面露戚戚之色。
他们深知读书之难,对一个无依无靠、甚至失去自由身的书童而言,其艰难更是百倍!
帘幕之后,赵文萱早已听得心潮澎湃,美眸中异彩连连。
那“梦中咀嚼”四字,更是让她心头一颤,
仿佛看到无数个深夜里,那清瘦少年就着微弱灯火或冰冷月光,与先贤灵魂默默对话的孤寂身影。
一股混合着敬佩、怜惜与难以言喻的欣赏之情,在她心中汹涌弥漫。
刘老翰林默然良久,看着台下虽躬身却脊背挺直的少年,终于长长叹息一声:
“‘梦中咀嚼’……好,好一个‘梦中咀嚼’!
身陷泥淖,心向圣贤。
难得,实在难得!”
他没有再追问。
有些事,已不必再问。
此子之才,此子之心性,绝非张诚所能驾驭,甚至这沭阳县,也未必是其久留之地。
赵教谕亦缓缓点头,心中已然明了。
他看了一眼脸色灰败、眼神躲闪的张诚,
又看了看静立如松的苏惟瑾,一个念头逐渐坚定。
诗会终在一种极其复杂的氛围中散去。
苏惟瑾随着心神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