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章春闱已至战前科举人才辈出(2 / 4)
,可是要录取三四百人的。
当然,实际的人数还是要根据这一次科举的质量来定的。
毕竟,参加科举学生的质量好的话,多录取几个也无所谓。可如果质量不行的话,那自然不可能强行录取这么多。
其实,三年一次科举,每一届招录几十个人,最多也就一百出头,正常情况下,对于朝廷来说,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用人需求了。
毕竟,不管是蓝星的古代中国,又或者是在这天启异世,科举都不只是唯一的选官途径,而且是朝廷录取官员的途径之一。
除了科举之外,还有恩荫补官、流外入流、军功授官、荐举、进纳补官等多种做官方式作为补充。
而科举也只是最主流的一种,当然,最主流的,但却不代表是当官数量最多的一种。
每年朝廷官员最主要的来源,其实并非是科举,而是恩荫补官。
这是指因父祖的官爵或功绩而得以入仕的途径,高级官员的子孙可以凭借父祖的官爵或功绩直接入仕,担任一定的官职。
正是因为自古以来都有恩荫补官这种选官的制度,作为其余选官制度的搭配,故而,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才会挤破了头,想要加官进爵。
有了爵位,成为勋贵一族,那是真正的能够保证子孙的富贵的。
成为勋贵,至少都能够保家族几代的富贵。可仅仅只是当个官,下一代可不一定有资格继续做官。
流外入流,流外官是指未入九品官阶的吏职,流外入流是指流外官经过考核后,可以升入流内,担任正式的官职。
不过,这种当官的方式可就不容易了,很可能要在小吏这一层上熬上几十年,方才有可能得到这么一个机会。
军功授官,自然是要立下军功了,乱世之中武人最好的改变阶级的机会。
至于荐举,则是一些高级官员或名士也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如果经过考核合格,就可以得到官职。
最后的进纳补官,这种方式就比较费钱了。
这么说吧,但凡遇到救济灾荒、修理河道、建筑城池等国家基础建设的时候,朝廷就会主动号召一些富贵人家捐钱、捐粮。而朝廷也会象征性的给点补偿,这个补偿就是朝廷会直接封你一个小官当。
科举贡院,守卫森严,兵士披甲执锐,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进入龙门的士子。
守卫搜检极其严格,防止夹带。士子们排着长队,依次通过。
有人被搜出藏在发髻里的小抄,面如死灰地被拖走。更多人则深吸一口气,带着笔墨纸砚和一颗悬着的心,踏入了那决定命运的号舍。
号舍狭小,仅容一桌一凳。冰冷的青砖墙壁,弥漫着陈年墨汁和尘土的味道。
当沉重的号舍木门被从外面闩上,“咔哒”一声,仿佛隔绝了整个世界。
只剩下面前空白的试卷,和窗外偶尔掠过的、象征监考官的巡绰身影。
考题发下,策论题目紧扣时务,既问经国济世之道,也隐晦地触及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与战后重建,还细分到了如何治理一县甚至是区区一镇一乡。
士子们或凝神苦思,或奋笔疾书,在这方寸之地,倾尽毕生所学,书写着各自的抱负与答卷。
而科举考试,这些考生们数十载寒窗苦读,可不是这么一天就可以奋战完的,需要连续考上好几天。
等到考完最后一科,士子们鱼贯而出的时候,一个个形容憔悴,脚步虚浮,如同经历了一场大病一样。
这个时候,考生们倒是轻松了,接下来在放榜之前,一些富商或者是一些大儒名士,不乏会有以私人名义来邀请这些考生们参加一些私人活动,尤其是一些名声在外的。
万一这些人之中有人中举了,可以提前拉拢一些关系。
甚至,除了私人之外,有的时候,官方同样会给这些考生们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