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李显穆问诸臣(2 / 3)

加入书签

大臣。

以他现在的地位和身份,这么做一定会有许多大臣不满。

这是完完全全的把李显穆当枪使,将大臣的怒火集中在他的身上。

但这并不全是坏事,问罪诸臣,能极大的增强他的威望!

如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为皇帝处理脏事的东厂督公和锦衣卫指挥使。

在掀起了震骇朝野的血案大案之后。

固然成为了所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可又有谁能否认,他们的权势滔天,乃至于人人畏惧呢

李显穆自然不是锦衣卫的定位,而更像是皇帝用来制衡大臣的神剑!

就像是他父亲在洪武年间的定位那样。

但李显穆的前途更加远大,因为现在的李氏已然摆脱了罪族之身,有更多的人愿意归拢于李氏的麾下。

正如王艮所想的那样,这么好的机会,他是绝不可能放过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若连这么点风吹雨打都踌躇不前,将来如何扛着整座天下向前,又如何面对普天之下的数万名大明官吏!

是以他毫不犹豫的向前朗声道:“臣遵旨!”

解缙等人只觉眼前一黑。

朱高炽先是眉头一皱,而后又缓缓舒展开,他突然想起了他早逝的姑父,姑父最杰出的孩子,本就该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性子吧。

况且,那些规矩都是给平庸者而备的,他这位表弟,可是真正天纵奇才的人物。

见到中气十足的李显穆,朱棣不由露出了一丝颇满意的微笑,没再多说,回身往皇位上而去。

殿上的气氛随着李显穆应声后又是一变。

光线顺着那些预留的光孔透进来,照的殿中纤尘毕现,在光柱中,浮沉的灰尘好似不可见的光点,无法预料,带着凝滞。

朱棣扶着腰间玉带向上走。

李显穆手中捧着圣旨向下走。

交错而过。

皇帝重新坐在了皇位之上,俯瞰九州天下。

李显穆走到了阶下,列在群臣之前,他虽年幼,可身量却是极高的,面对着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官员,甚至几乎要高出一个头。

“蒙陛下信重,使我在此同诸位同僚言语。”

李显穆第一句话中便带着厉色。

他的五大特性中,有老成这一项,是以大多数人不会把他太过于当成年轻人,但这项特性不可能扭曲现实,他年纪小终究还是小。

中正平和之势,那是高位之人才能做出来的姿态。

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形容宰相的度量之大,可若是个普通人,那便只会被人说是软弱可欺!

“迁都之事,并不是陛下所决,是以诸位同僚不必攻讦陛下,此乃吾父早在永乐元年时,就向陛下所提议,这些年来,贯通南北运河,大修北京,便是为此事。”

永乐元年!

谁不知道永乐元年一共就两三个月,也就是说当今陛下进应天还没有多久,李忠文公就已然献计迁都了。

群臣皆有些茫然,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那个时候,诸塞王还没有南迁至关内,北边还没有这么大的军事压力。

李忠文公生在淮西、长在应天,即便后来做了北人领袖,可北方广阔,无论如何都和北平搭不上关系。

可纵然如此,他依旧谏言迁都,难不成迁都北平,真对社稷重要若此

朱高炽都有些迷茫了,他是无比崇信李祺的人,可他在北平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看出北平的重要性。

见将诸臣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李显穆继续慨然道:“先父临终前,曾再次同我说过迁都之事,让我务必继承遗愿,是以我在北京行在听闻朝中有人欲要反对迁都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