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2 / 4)

加入书签

此也形成了重京官而轻地方官的习惯,但明朝的这个风气,实在是太严重了。

    地方官的地位很低,不受重视,升迁来去都是在州县上打转,最多升到省级的三司衙门,之前的广东按察使周宣就是如此,且是极为广泛的例子。

    发现哪怕好好当官,依旧升不上去,除了极少数能维持道德水准的官员外,大部分人就开始飞速堕落,盘剥地方,至少也是懒政惰政,不理世事。

    偏偏地方官又是各项政令落地的最直接实施者,所以之前张璁、桂萼等人推行新政时,马上意识到这样不行,得保证那些政治卓越和赞誉度高的地方官,有上升的渠道,这些人才会拥护政令的实施。

    于是乎,他们开始对京官动刀。

    “非历州县者,不得任科道;部属非历州郡者,不得升列卿;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外历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说直接些,就是不干事的滚出京师,把官位给那些地方上的好官腾出来。

    如今的庶吉士们,讨论的就是这件事。

    这项政策的推行困难重重,不知得罪了多少官僚士大夫,但如今风气算是吹到翰林院了。

    哪怕不敢明面上反对内阁首辅,不少人也唉声叹气,眉宇间愤愤难平。

    好不容易苦熬了三年日子,下一步就要上岸了,这个时候让他们外出为官,不是前功尽弃么?

    ‘早该如此了!’

    海玥心里面其实很赞同这项制度。

    明朝官员的升迁制度确实大有问题,可以直接在中枢一路往上升,从考中进士开始,苦熬个十几年,就有机会从庶吉士到翰林编修到侍讲再到六部重臣,最后晋升内阁辅臣。

    如此导致的弊端是极其严重的,中枢多是夸夸其谈之辈,还堵住了有才之士上升的渠道,国家能好才怪。

    所以无论是张璁的新政,还是后面张居正的考成法,都是要治一治这批当官的,唯有如此,国策才能推行得下去。

    来日若能执掌朝堂,肯定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这项政策,但现在嘴上却未发表任何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百一十八章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第2/2页)

    由于有一心会的加持,海玥的身份地位很高,不少人有意无意间巴结着,可他自己得清醒,论资历自己完全是后辈,这种敏感的话题轮不到发言。

    大伙儿就此议论一会,反对者众,但又不敢直接驳斥新政,阴阳怪气了一番,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席之隔的林大钦凑了过来,低声道:“明威,我倒是觉得张阁老无错,这吏治须好好整顿!”

    海玥轻声道:“放在心中即可,待得有机会,再实施不迟。”

    林大钦点了点头,又坐了回去,重新埋首案牍。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