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上善若水(1 / 2)

加入书签

行至山麓,李勇忽命队伍停下。他望着蜿蜒入山的石阶,对众人说道:\"信仰之争乃国之根本,随我寻访道教根源。\"话音未落,宋应星已兴奋地掏出笔记本:\"天师洞的炼丹炉遗址,我早想一探究竟!\"沈星奕则摩挲着腰间的蒸汽机设计图:\"若能借这青城灵气,说不定能改进锅炉......\"

\"哈哈,诸位随我来!\"玉虚子大步流星走在前面,\"这青城山啊,可是张天师创教圣地!\"他指着远处云雾中的峰峦,\"东汉永元四年,张道陵祖师自中原黄河流域而来,见此地山幽水冽,便在鹤鸣山开宗立派,后又择青城山创立道教——那可是比西方传教士早了一千多年呐!\"

众人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李勇边走边问:\"张天师何许人也?\"陈子龙推了推眼镜,接过话头:\"乃汉初三杰张良八世孙,太学士出身,通晓天文地理,熟读《道德经》与五经,堪称汉代‘状元郎’!\"方以智补充道:\"他122岁得道成仙,留下天师洞这等修炼圣地,洞内还供奉着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呢!\"

行至古常道观前,钟太极真人早已率众等候。这位青城山道长年近六旬,鹤发童颜,见李勇行礼,捋须笑道:\"李大人远道而来,贫道有失远迎!\"李勇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高人——道袍虽旧却整洁,眉宇间透着睿智,与玉虚子的浮夸截然不同。

\"钟真人,久仰!\"李勇拱手回礼,\"听闻您主持天师洞,想必对张天师之道领悟颇深?\"

钟太极微微一笑:\"张天师创教,核心乃‘道法自然,济世度人’。老道不才,愿为大人详解。\"他引领众人穿过三清殿,殿内青铜鼎中檀香袅袅,三清神像慈眉善目。李勇凝视着神像,忽然问道:\"钟真人,如今道教分全真、太一两派,何为根本?\"

\"大道至简。\"钟太极指向殿后黄帝祠,\"无论何派,皆以‘道’为根——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他顿了顿,\"然则如今世道纷乱,道门弟子亦当与时俱进。\"

李勇眼中精光一闪:\"钟真人此言甚合我意!\"他指着殿外郁郁葱葱的古柏林,\"譬如这青城山,千年古木之所以常青,皆因扎根沃土、顺应天时——道教若想振兴,亦当如此!\"

众人随着钟太极穿过天师殿,来到后山的麻姑池畔。池水清澈见底,传说中仙女麻姑曾在此沐浴。王力新蹲下身捧起一捧水,笑道:\"钟真人,这池水可是蕴含什么长生秘诀?\"

\"非也非也。\"钟太极大笑,\"此水滋养万物,却无半点玄虚——正如我道门教义,贵在朴实无华。\"他指向不远处的三皇殿,\"伏羲画卦、神农尝草、黄帝制器,皆是济世之道。\"

李勇站在三皇殿前,望着殿内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塑像,忽然转身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游历青城,我有一悟——\"他目光炯炯,\"道教‘道法自然’之理,与格物致知异曲同工;‘济世度人’之德,可比肩民生为本!\"

吴承志点头附和:\"李兄是说,可将道教教义与现代治国理念结合?\"

\"正是!\"李勇大步走向观外的古栈道,\"譬如张天师炼丹求长生,我们炼钢铁求富强;道门‘无为而治’,亦可解读为‘简政放权’!\"他回头笑道,\"钟真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钟太极抚须长叹:\"李大人高见!老道愿随大人一道,将这千年道统与时代新知相融,让道教焕发新生!\"

夕阳西下,青城山的云雾染上金边。一行人站在天师洞前的观景台上,俯瞰着群山如黛、炊烟袅袅的蜀地风光。李勇望着众人兴致勃勃的脸庞,心中暗忖:今日这一游,不仅寻得了道统之根,更凝聚了团队之心——这青城山的\"幽\",原来是这般生机盎然!

\"今晚全体在此住一晚,各自多吸点道家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