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美的热水壶(2 / 3)
活,此刻正专注于勾勒一条条严谨的线条,“我们当初那个设计,强调的就是密闭保温,蒸汽噪音极小。”
凌峰拿着尺子比划着壶身的比例,眉头微蹙:“嗯,导热底座的弧度还得优化,确保受热面积最大,而且均匀。”他拿起旁边的计算器,飞快地按着,嘴里念叨的不再是节拍和频率,而是陌生的导热系数和能量转换效率。“不锈钢的厚度和复合底层的材料,得再精确计算一下。”
这种转变起初有些怪异。凌峰的脑子里还偶尔会冒出几个旋律片段,林悦的手指有时会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出并不存在的节奏。但很快,那种属于创造者的热情再次被点燃,只是换了一种燃料。他们翻出当年“涟漪”的旧稿,那些泛黄的纸张上洋溢着稚嫩却大胆的想象力。如今,他们需要把这些想象力,用更严谨的工程语言落到实处。
曾经用来调试音效频谱的耳朵,此刻贴在临时找来的一个旧水壶上,仔细分辨着内部水温逐渐升高时,那细微的气流声和水流循环的动静。林悦甚至会闭起眼睛,捕捉那种即将沸腾前,水面下酝酿的、密集而欢快的微小爆裂声。
“这个声音不对,”她有一次突然睁开眼,对凌峰说,“有杂音,像是壶内壁某个地方不够光滑,产生了紊流。”
凌峰凑过去听,果然捕捉到那一丝不和谐的“嘶嘶”声。他们拆开那个旧水壶,发现内壁确实有一处不易察觉的焊接瑕疵。解决问题的那一刻,带来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当年终于调试出一段完美的和声。
资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公司的清算几乎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积蓄。他们拿出仅剩的一点钱,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凑齐了第一笔开模费用。凌峰跑遍了周边城市的五金加工厂和模具厂,拿着他们精心修改后的图纸,一遍遍地跟老师傅沟通、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林悦则负责研究材料,比较不同型号不锈钢的性能、价格,寻找合适的供应商。那段日子,他们吃得极其简单,出行全靠公共交通,但眼睛里却重新有了光。
第一个样品壶体是在一家郊区的小作坊里诞生的。当凌峰把那个打磨得光可鉴人、线条流畅优美的壶身抱回家时,林悦正在厨房里调试他们自己组装的温控系统和加热底座。那个下午,他们像对待一件珍贵的乐器,小心翼翼地将各个部件组装起来。
壶身严丝合缝地安装在底座上,壶盖扣上时,发出清脆而饱满的“咔哒”声。就是这个简单的声响,让两人对视了一眼,心里都微微一动。那是一种属于精良器物的、令人安心的声音。
接上电源的前一刻,厨房里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林悦的手按在开关上,有些微微发抖。凌峰伸出手,覆盖在她的手背上,用力按了下去。
加热指示灯亮起温暖的红色。
等待。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他们屏息凝神,目光都聚焦在那只安静矗立的水壶上。壶身反射着窗外的天光,流畅的曲线仿佛蕴含着某种无声的力量。
几分钟后,壶内开始传来细微的声响。最初是极轻的、窸窸窣窣的,像是春夜里苏醒的虫鸣。渐渐地,声音变得密集起来,成了咕嘟咕嘟的轻响,清亮而富有节奏,像是一首欢快的、只有两个音符在不断变奏的奇妙乐曲。
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水分子在高温下激烈地碰撞、翻滚。白色的水蒸气开始从壶嘴的缝隙和特意设计的微量排气孔中丝丝缕缕地逸出,带着热量和湿润的气息。
终于,在那串咕噜声达到一个密集的顶峰时,“咔”一声轻响,温控开关自动跳闸,加热指示灯熄灭了。
沸腾了。
一股更浓郁、更饱满的水汽升腾起来,在厨房温暖的灯光下袅袅盘旋。
凌峰和林悦都没有动,也没有说话。他们依然保持着那个姿势,静静地听着。水壶的嗡鸣声逐渐减弱、消失,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