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武举建阁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1 / 2)

加入书签

此策看似圆滑,权宜可用。

扶苏却当即摇头否决。

“不可!

科考乃国家根基,必须铁面无私,若连糊名都形同虚设,设立它又有何意义?”

“一旦燕云学子察觉被刻意排挤,必视朝廷为虚伪之邦。

从此心寒意冷,再难归心。”

“日后想真正融合燕云,恐怕永无可能!”

扶苏语气森严,神情肃然。

此举代价太大,与其冒险失信于人,不如坦然公布结果。

殿中一时沉寂,众人各自思量。

良久,卫鞅双目微闪,似有灵光掠过,随即开口道:“殿下,宋地重文,而我大秦以武立国。

何必强求在文章上争长短?”

“既然已有文举,何不另开武举,专取骁勇智略之士?”

“从民间遴选将才苗子,直接送入殿下创办的大秦王家军事学院深造。”

“文有文状元,武有武状元。”

“一边出文士,一边出将军,燕云与秦地各展所长,岂不两全?”

话落,扶苏目光微动,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这正是他心中刚刚浮现的念头。

文举偏重辞章经义,天然利于久习诗书的燕云子弟。

而大秦百姓虽少诵读,却多有天生将材,生于边陲,长于战阵,胆魄与统御皆具潜力。

设立武举,正可弥补文途之失衡。

军事学院本就为培养核心将领而设,若能通过武举源源不断输送新血,只需数年便可成军中栋梁。

学骑射、习兵法、明号令、练冲锋,无需十年寒窗,即可造就实战之才。

更重要的是,此举能为秦地子弟争得荣光,缓解榜单一面倒带来的非议。

民间舆论得以疏导,朝廷威信亦不受损。

卫鞅所言,恰与扶苏心意相通。

两人未曾商议,却共思一策,仿佛天意契合。

李斯等人领会了武举人的意图,内心皆认为此法颇具可行性。

“殿下,若要推行武举,应当制定何种标准来衡量应试之人?”

张仪率先问。

扶苏早已成竹在胸,随即答道:“骑术、箭法、武技、膂力、兵法谋略、布阵之能、战局推演。”

“其中,尤重兵法谋略与排兵布阵,当以此选拔统军之才。”

他心中清楚,大秦不缺骁勇之士,也不乏冲锋陷阵的猛将,真正稀缺的是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帅才。

众人默记于心。

稍后,苏秦低声问道:“太子殿下,那先前拟定的两份榜单,是否仍要公示?”

众人的目光再度集中于扶苏。

榜单一旦公开,势必令许多士子受挫,影响深远。

“连同武举之事一并宣告天下。”

“此事无法长久遮掩,孤愿他们见此结果后,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

扶苏决意不藏不掖。

隐瞒只会滋生虚妄,毫无益处。

片刻静默之后,他眸光微闪,忽而展颜道:“孤有一计,可激荡我大秦英才之心,亦能招揽四方俊杰入我疆土。”

“那就是——建一座凌云阁!”

他语出如剑,眼中锋芒毕现。

李斯、张仪面面相觑,一时未能领悟其意。

“殿下,这凌云阁……究竟是何物?”

张仪迟疑开口,满目困惑。

众人皆不解其言,仿佛听闻天外之音。

扶苏正襟危坐,声音铿锵:“凌云阁,唯为大秦立下赫赫功业者方可登临!”

“凡文臣武将,有大功于国者,画像高悬阁中,世代供奉,香火不绝。”

“其名其绩,永载凌烟,千秋传颂,万代敬仰。”

“一旦此阁落成,天下贤士必将趋之若鹜,愿效命于我大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