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才英才震动志本在九霄见登天之阶(1 / 2)

加入书签

在扶苏心中,凌云阁不止容纳文臣,所有为国征战、立下战功的将领,也都将位列其中。

他要用这一座高阁,聚拢天下英才,让四海之志皆归于秦。

话音落下,他转身望向张仪:“右相,官学之事进展如何?民间反响怎样?”

此事他交由张仪全权操办,自己只掌方向,不涉细务。

“目前已从列国延请诸多饱学之士,并在各郡县广设小学。”

“专收六岁以上孩童入学,由地方官府供给饭食,学制四年。”

张仪躬身答道,语气沉稳。

一场关乎未来的教化大计,已在无声中铺展。

“每隔半年就要考核一次,通不过的直接除名……”

张仪正向扶苏陈述官学设立的构想。

话音未落,扶苏立即摆手制止:“不可。

小学乃是启蒙之始,绝不允许淘汰孩童。”

“不论资质如何,每名蒙童都必须完成四年的基础学习。

这是开启民智的,也是国家教育的根本。”

“今后各地办学成效将纳入县令政绩考评,每年核查一次。”

扶苏语气坚定,神情肃然,足见他对教育大计的重视程度。

他深知,强国之路离不开科学与教化。

在技术层面,他已设立冶造局,广纳能工巧匠,短时间内便使秦国工艺突飞猛进,成果斐然。

而教育虽难立竿见影,却是国运昌隆的根基所在。

小学仅是开端,之后还需建立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建设完整体系。

即便耗资巨大,即便需数代人接续努力,也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环视群臣,缓缓开口:“孤清楚,这条路不易走。”

“但它是我大秦千秋万代的基石。

哪怕孤此生无法竟全功,后继者也必须延续到底。”

“有些事,若无人起头去做,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孤早说过,唯有百姓明理启智,人才方能源源不断涌现。”

“更重要的是,我大秦不需要只会吟风弄月、空谈诗文的书生。”

“我们需要的是能治国安邦、务实干事的栋梁之材!”

“教材编纂必须贴近实际,唐宋旧制可作借鉴,但不可照搬。

我大秦当自辟新途!”

扶苏言辞凛然,字字如铁。

那份决绝之心,震撼了在场每一位大臣。

众人听罢,心潮澎湃,热血奔涌,其激昂之情,竟比此前听闻凌云阁筹建之时更甚。

大秦万世基业,竟要从他们手中拉开序幕!

“臣谨遵圣命。”

张仪深吸一口气,郑重领命。

扶苏颔,随后与诸臣详议各项细则,终将制度定案。

……

扶苏下令兴建凌云阁以聚天下英才之事,迅推进。

虽楼宇尚未动工,人选却已尘埃落定。

凌云阁分三层,登阁标准逐级而上。

商鞅、张仪、白起、王翦、蒙武等元勋重臣,毫无争议位列最高层。

章邯、蒙恬、王贲等人居于次席,名列第二层。

另有不少军功卓着的将领,亦因战功达标,荣登第一层榜单。

虽处底层,已是莫大荣耀。

这些消息陆续公之于众。

紧随其后布的,是本次科举录取名单。

榜单揭晓那天,咸阳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甲乙两榜之上,十之八九皆为燕云士子姓名,秦地学子见状,心头如被重石压住。

他们并不质疑朝廷裁决有失公允,只是心中憋着一股气难以平息。

自家设立的科考,金榜题名者却多是昔日宋土之人?这叫什么道理!

尽管燕云已属大秦版图,可许多秦人仍视其民为外乡客。

这般局面,自然激起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