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摇篮内的低语(2 / 2)
和谐共生的理念和项目,会莫名地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资源倾斜甚至是“灵感眷顾”
。
而那些倾向于内部竞争、资源掠夺、极端情绪或破坏性创新的思潮与行为,则仿佛遇到了无形的阻力,举步维艰。
这并非行政命令,也非舆论操控,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作用于每个人潜意识的“环境共识”
。
就像植物会本能地朝向阳光生长一样,身处网络覆盖下的人类,其集体意识正在被无形地引导向某个特定的演化方向。
一些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盖亚的低语”
——文明之魂,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轻声诉说着它对未来的期望。
陆凡、苏文瑾和赵明宇也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苏文瑾在分析网络数据流时现,网络核心算法的自我迭代度加快了数倍,其目标函数似乎正在从单纯的“生存”
与“稳定”
,向着更复杂的“动态平衡优化”
与“可能性拓展”
演变。
赵明宇则从社会组织层面观察到,各大阵营间的隔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度消融,一种基于文明整体生存与展需求的、越旧有意识形态的“命运共同体”
认同感,正在快形成。
这固然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危机,但也让他隐隐担忧个体多样性与批判性思维的潜在流失。
陆凡的感受最为深刻。
作为与网络深度共鸣的“调律者”
,他能“听”
到那“低语”
并非单一的声音,而是由无数个体信念汇聚、筛选、放大后形成的“集体意志的合流”
。
这股意志强大而统一,充满了对“生”
的渴望与对“静滞”
与“混乱”
的排斥。
它推动着文明这艘巨轮,坚定不移地驶向它所认定的“安全港湾”
。
但陆凡心中那丝隐忧也随之加深。
这艘被“盖亚低语”
引导的巨轮,是否会因为过于追求内部的和谐与统一,而逐渐失去应对真正“未知”
与“极端”
所必需的灵活性与冒险精神?一个被精心修剪掉所有“杂枝”
的文明,或许能长得更高更直,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在狂风暴雨中扭曲生长、意外存活的韧性。
摇篮之内的低语,温柔而强大,正塑造着文明的未来形态。
但这低语所指引的方向,是通往光明的坦途,还是另一个无形的囚笼?
无人能够断言。
他们只知道,在外部的“注视”
与内部的“引导”
双重作用下,地球文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度,向着某个命运的岔路口,疾驰而去。
而那个被封印在“织法者”
逻辑墓穴中的残魂,如同一个沉默的坐标,静静地指向着这条演化之路背后,那更深邃、更冰冷的宇宙真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