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农业发展是根本(2 / 3)

加入书签

和上一年的粮食产量做对比,以此说明粮食产量的增长率。

在北方地区,原本是一片广袤的草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垦出了数千万顷的耕地。

这一变化导致了北方原有的老秦人大多选择从军或进入工厂从事生产物资的工作,而大量的人口则投身于行商转运物资的行业,结果造成了开垦出来的良田缺少青壮耕种,要不是陛下大力提倡工业化,用蒸汽机器代替人力耕种,大秦早就要闹饥荒了。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劳力变得相对不足。

然而,幸运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席卷了南方地区,迫使数百万灾民涌入大秦。

这些灾民拖家带口,有老有小,无法集中安置。

因此,官府只能将他们打散,让他们在北方地区参与筑城和开垦耕地的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铁制农具的广泛普及使得精耕细作成为可能,深耕田地让粮食产量增高。

同时,新粮食种子的培育和改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帝国的粮食产量勉强能够满足数千万人口的需求。

然而,以目前人口的增长度来看,现有的耕地已经无法满足快增长的人口数量需求,要想吃正经粮食,还需要粮食产量增产。

尽管远东探索团送回了新的农作物,如玉米和红薯,但这些作物还需要时间进行驯化,并且需要重新开垦耕地来种植它们。

此外,北方中原地区原本的良田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近年来天灾频,水患、地龙翻身、蝗灾等自然灾害屡屡生。

南方每年都有水灾肆虐,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方地龙翻身(地震)也时常出现,给庶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蝗灾更是时有生,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而过,所到之处庄稼尽毁,千里之内的草木都被蝗虫吃光啃尽,这让民间的谣言四起,都在流传大秦帝国遭到天遣,才导致天灾不断。

好在大秦一直以来都大力推广养鸡养鸭,数十万只鸡鸭不停地啄食蝗虫,才勉强将蝗灾压制下去。

但南方地区爆的蝗灾仍然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饿急眼的饥民们无奈之下开始在南方造反闹事,让那些世家大族们焦头烂额。

不仅如此,大火还烧毁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其中就包括农书。

这些农书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的损失无疑是对农业展的一次沉重打击。

相比之下,北方由于大秦正在挖掘运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患带来的损失。

但南方就完全不同了,由于近百年来水利设施根本没有得到修缮,导致连年遭受灾害。

这也是大秦能够迅统一的原因之一,因为南方世家想要将养活天下人的重担甩给大秦。

幸运的是,大秦还有渔民。

每年数百万吨的鱼虾产量,总能让灾民们勉强填饱肚子,不至于引大规模的民乱。

随着花匠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秦也面临着粮食危机。

新增人口数量的增多原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无法让这些新增人口填饱肚子,那可就成了祸乱天下的根源。

毕竟,人一旦没有食物可吃,那无疑就是末世的降临。

花匠事无巨细地将各种情况一一说明,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详细入微,成功地将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极致。

众人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细节。

花匠强调了大力开垦新耕地的重要性,只有拥有足够的土地,才能种植出更多的粮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同时,他还指出粮食种子的改良和培育同样不容忽视,只有不断提高种子的质量,才能增加粮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